建立法律顧問的訴訟回避制度,才能實現公平正義
律師回復
-
月幫助201720人這篇舉證期限屆滿原告申請撤訴是否準許的關鍵詞是舉證,證期,期限,限屆,屆滿,滿原,原告,告申,申請,請撤,撤訴,訴是,是否,否準,[內容提要]:舉證期限制定的目的在于保障訴訟程序的安定性,根據證據及時提出主義原則,當事人應當對其提起訴訟所依據的證據,在雙方協商確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內及時向對方公開展示與披露。原告為避免證據失權,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因未能提供充分的證據支持自己的訴訟主張而先向法院申請撤訴,待取得充分證據后再次向法院起訴,法院應予準許。但是為了保障訴訟程序安定,遏制惡意訴訟和增加累訴,應該由原告承擔相應的后果。[關鍵詞]:舉證期限屆滿,撤訴,后果一、舉證期限屆滿原告申請撤訴是否準許舉證期限是《證據規定》設置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新制度。舉證期限的設置改變了證據提出的時間模式,由原來漫無限制的“隨時提出”改為須在一定時段內提出的“適時提出”。當事人若逾期提出,除非該證據屬新證據,否則將承擔證據失權的后果。而證據失權恰好能較有效地遏制當事人在訴訟中惡意搞突然襲擊、拖延訴訟的手段這一弊端,有利于各個訴訟主體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在協商確定的期間或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間完成自己的訴訟義務,確保案件的及時審結;它加強了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的舉證責任,雖仍允許當事人提出新證據,但對新證據及其提出時間都有了明確和嚴格的限制,從而使誠信和效率原則在民事訴訟舉證環節得以貫徹,使舉證責任有了落腳點,訴訟程序安定問題也基本得以解決。盡管如此,舉證期限在實踐操作層面上仍還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例如,如何對待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撤訴后以同一事實理由再次起訴的問題?實踐中經常遇到原告為避免證據失權,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因未能提供充分的證據,支持自己的訴訟主張而先向法院申請撤訴,待取得充分證據后再次向法院起訴。對舉證期限屆滿原告的撤訴申請應否準許,實踐中意見不一。有觀點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法院對原告的撤訴申請就不應準許,而應根據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的相關證據,做出判決,即如果原告舉證不充分,就應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其理由有二:一是從證據失權理論和司法解釋本意出發,逾期舉證的法律后果即證據失權,該失權的證據在其后就同一事實的證明也不再恢復法律效力;禁止當事人就同一事實重復訴訟,禁止法院就同一案件重復審判,即維護法院判決的既判力。如果整個訴訟過程中、甚至再審程序中,當事人都有權隨時提出證據的話,既判力將不復存在,法院的判決根本不具終局效力,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也將始終處于不確定狀態,因此規定舉證期限制度,在理論上是出于程序安定的價值考慮。二是原告撤訴重新起訴意在逃避證據失權的后果,屬惡意規避法律,若承認重新取得證據的證明效力,舉證期限的規定將名存實亡。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認為起訴和撤訴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應當允許。舉證期限的規定就特定的訴訟階段而展開的,也就是說,它的終局效力存在于一件案件或同一案件的某一特定程序之中。當事人的處分權與舉證期限的關系并不矛盾。撤訴是民訴法規定的當事人的基本權利,是當事人處分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法院不得干預。而舉證期限則是在一件案件的訴訟過程中發生作用,即特定案件的一審、二審和再審,而不包括其他案件的訴訟和另行訴訟。同一證據在不同訴訟中的運用不受前一訴訟中舉證期限的限制。筆者認為,舉證期限制定的目的在于保障訴訟程序的安定性,根據證據及時提出主義原則,當事人應當對其提起訴訟所依據的證據,在法律規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內及時向對方公開展示與披露,這是現代訴訟秩序安定與正當程序所確立的一種行為模式,防止當事人實施證據突襲。而舉證期限的規定不能剝奪當事人行使訴訟的權利。訴訟的開始終結和訴訟對象由當事人決定,法院不得干預,起訴、撤訴取決于當事人行使訴權的表現,法院審判應受其限制而不得依職權變更、替代而作出判決,否則構成對當事人處分權的侵犯。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具有相應的法律依據。訴訟法明確規定當事人撤訴或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后,當事人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199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訴訟當事人因證據不足,撤訴后在訴訟時效內再次起訴人民應否受理的問題的批復》中亦明確人民法院應該受理。由此可見,撤訴是民訴法規定的當事人的基本權利,是當事人處分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法院不得干預。因證據不足,難以勝訴,是當事人撤訴最為常見的原因之一,很多情況下原告確實是在訴訟過程中發現證據不足而采取撤訴的方式以實現自己的利益,有一些根本談不上是在惡意規避法律;根據自治原則,即使法院發現原告是出于規避法律這樣的原因撤訴,只要不損害國家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法院應準予撤訴,撤訴如果是合法的,法院無理由阻止。因為法律存在的漏洞,不能認為就是當事人惡意規避。所以,對民訴法第114條規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準許,由人民法院裁定”的理解,應該是在一般情況下,人民法院應該準許,除非在原告申請撤訴,被告已提出反訴;或者案件涉及違法犯罪;或者有證據證明原告惡意行使訴訟權等情形,人民法院才可以不準許撤訴。二、因舉證不充分撤訴存在的弊端但是,因舉證不充分而任由原告通過反復撤訴的方式補救,存在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造成訴訟拖延和效率低下,妨害公正與效率目標的實現。證據失權能較有效地遏制當事人在訴訟中惡意搞突然襲擊、拖延訴訟弊端,它加強了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的舉證責任,雖仍允許當事人提出新證據,但對新證據及其提出時間都有了明確和嚴格的限制。一般而言,原告在起訴前是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收集了案件的大部分證據或者說自己認為已足夠充分的證據。原告如果反復的撤訴重新起訴而沒有任何不利后果的話,舉證期限規定的優越性會受到沖擊,必然造成訴訟的再拖延,不僅給當事人造成訴累,使其利益受損,而且浪費了審判資源,降低了審判效率,使法院的威信嚴重受損。設立舉證期限的目的是限定當事人訴訟活動的期間,以最大限度提高訴訟效率,縮短訴訟時間。如充分救濟困難當事人的舉證權利,過多次同意當事人撤訴后舉證,造成訴訟效率低下。其次,會造成原、被告間的權責分擔不平衡。民事訴訟中原、被告的地位是平等的,原告未能在舉證期限內提出證據,可以申請撤訴待補充證據后重新起訴而無任何不利后果;而被告如果未能在舉證期限內提出證據(申請延期除外),就可能承擔敗訴的后果。而在原告撤訴的情況下,被告為了應訴已經支付的訴訟成本仍將由自己承擔,尤其是原告在經過數次庭審之后申請撤訴而后又重新起訴,被告由于原告逾期舉證而產生增加了費用將由其被告自己承擔,這樣必然是有違公平原則,也進一步助長了訴訟權利的濫用。三、因舉證不充分撤訴原告應承擔的后果如何既能保障原、被告充分行使自己的訴權,又要從一定程度上限制原告規避現有法律規定濫用訴訟權利或在證據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重復行使訴訟權利呢?首先,是否準予撤訴,法院應當予以審查。申請撤訴是當事人處分自己訴訟權利的行為,除了要符合其他條件外,還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就是說,撤訴不得侵犯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惡意訴訟也不得撤訴 。其次,法院應將原告申請撤訴的情況告之被告,賦予被告抗辯的權利。被告的抗辯應該包括要求讓原告承擔因應訴引起的差旅、誤工、證人出庭作證、訴訟等合理費用。被告如果提出這樣的抗辯理由,法院應該支持。這樣對原告因證據不足申請撤訴需要承擔一定的后果的做法,并沒有侵犯原告的訴權:一是原告未能在舉證期限內舉證,可以通過申請延期舉證獲得救濟?!蹲C據規則》第36條“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準許,可以適當延長舉證期限。當事人在延長的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仍有困難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請,是否準許,由人民法院確定?!备鶕藯l規定,我們舉證期限制度是采用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當事人約定舉證期限為主,延期舉證為補充的形式,保護當事人訴訟的權利。原告完全不必采取重復訴訟的手段,增加累訴;二是一定程度制約當事人謹慎訴訟,減少累訴。設立舉證期限的目的是限定當事人訴訟活動的期間,以最大限度提高訴訟效率,縮短訴訟時間。如充分救濟困難當事人的舉證權利,過多次同意當事人申請撤訴后繼續舉證,就可能導致審判期限的不斷滯后,造成訴訟效率低下。要求原告承擔費用,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約束原告謹慎訴訟,在起訴前充分做好證據準備;三是可以平衡訴訟當事人及法院訴益。原告因證據不足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申請撤訴,是直接影響到對方當事人的利益。為了平等地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應將是否要求因原告撤訴補償損失的選擇權交給被告?!蹲C據規定》第46條就因當事人自身原因未在舉證期限內舉證,致使案件在二審或再審中因新證據而被發回重審或改判的,作出了兩點處理:不將原審定性為錯判;賦予一方當事人請求提出新證據的當事人負擔因重審或改判而增加的差旅、誤工、證人出庭作證、訴訟等合理費用,以及相關擴大的直接損失。其目的在于實現當事人間訴訟利益的平衡,一方當事人之所以能享有對提出新證據當事人的損失請求權,是因為新證據提出者主觀上有過錯,對無過錯當事人所受損失予以補償,體現了民法公平、正義的精神。 原問題:《關于律師參與訴訟適用回避制度的探討 誰能給我一個關于這個論文的提綱》回復于 2022-12-24 00:25:52
相似問題解答
訴訟制度和審判制度的區別
1、西周的訴訟程序(1) 西周時民事訴訟為“訟”,刑事訴訟為“獄”。 訴,指告訴,告劾。(2)無論民事或刑事案件,大抵都要由原告提起訴訟。輕微案件,可以口頭起訴,比較重大的案件則要交文字書狀。刑事案件的書狀叫“劑”,民事案件的書狀叫“傅別”被告人提出的回避申請是什么意思
一、仲裁員回避制度的意義當事人可以申請仲裁員回避,仲裁員又可以自行回避。仲裁員的回避是指仲裁員具有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裁決的情形后,依照法律的規定,自行申請退出仲裁庭,或者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退出仲裁庭?;乇苤贫仁侵俨弥贫鹊幕局贫戎?,仲裁機構實法院整體回避的可行性 法院整體回避的可行性
不可能。 回避的理由因案件的性質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法定范圍內的人員,如果具備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1)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2)與本案有其他直接利害關系;(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4)與本案申請法院整體回避
為了排除當事人對民事訴訟程序公正性的合理懷疑,申請法院的全體法官回避的,可以向法院提出回避申請。針對這種情形,如果法院整體人員都需要回避的,就代表這一法院不適合管轄這一案件,那么就可以適用指定管轄制度。 原問題:《當事人申請法院整體回避如何相關法律熱點
相關法律條文
熱心律師
律師最新回復
-
回答并不詳細,并且后續的問題并沒有回答就結束了,對咨詢結果不滿意。
2025-01-20 03:47:12
來自用戶 cyz評價了 -
態度很好,但是只回答了幾個問題后面很關心的問題中午問了,到現在也沒給予回答。唉!!無語了??
2025-01-17 20:49:42
來自用戶 @橙熟iの柚稚i評價了 -
不怎么專業,問話方式不對,不怎么好溝通
2024-04-27 13:36:36
來自用戶 如果有來生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