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成人自拍视频,青青青草视频在线,欧美二区不卡,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3

我的位置: 首頁 > 法律條文> 民商法類 > 2006年淄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6年淄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6年淄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淄博市統計局2007年2月26日)2006年是我市順利實現“十一五”規劃良好開局,經濟社會取得新發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
2006年淄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淄博市統計局 2007年2月26日)
2006年是我市順利實現“十一五”規劃良好開局,經濟社會取得新發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緊緊圍繞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大市、綠色城市”和“兩提前、一率先”的奮斗目標,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淄博,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各項改革全面深化,結構調整績效顯著,經濟活力明顯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
一、綜 合
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下,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GDP)的增幅逐季回落,但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保持了較高的水平。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45.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5.8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2.72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079.06億元,增長15.8%;第三產業增加值503.38億元,增長17.5 %。三次產業構成比由上年的4.19:66.80:29.01調整為3.81:65.59:30.60。
企業景氣指數再攀新高。2006年全市企業景氣指數平均為153.93,比上年提高8.2點,再創新高。國民經濟八大行業中,工業、建筑業、批零貿易、房地產等主要行業企業景氣狀況都明顯好于上年。其中:工業企業景氣指數為157.47,比上年提高8.46點,批零貿易業景氣指數為165.24,比上年提高26.46點,房地產業景氣指數為153.01,比上年提高4.3點。企業家信心進一步增強,全年企業家信心指數平均為148.87,比上年提高6.4點。
企業改制進展順利,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全市積極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大力推進“二次改制”。硅苑科技二次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大成集團重組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華光股份資產重組推進順利,雪銀集團破產重組、華辰集團總公司職工分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繼續把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971.64億元,比上年增長17.3%,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59.1%,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截至年底,全市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75464戶,增長1.72%,注冊資本金18億元,增長5.88%;私營企業23916戶,增長11.65%,注冊資本金359億元,增長23.79%。
名牌戰略取得顯著成績。2006年全市又有11個產品獲“中國名牌”,新增數量位居全省首位,中國名牌產品總量累計達到22個,躍居全省第二位;有136個產品獲“山東名牌產品”稱號;29個產品獲“國家免檢產品”稱號。“淄博制造”品牌效應初顯,名牌發展戰略已成為拉動淄博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招商引資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市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改進招商引資方式,全年實際到位外來投資153.7億元,超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標任務。
當前,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作為老工業城市,創新發展模式、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任務非常艱巨;結構調整任重道遠,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壓力很大;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仍有較大難度;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面臨不少新的挑戰和壓力。
二、農 業
農業生產形勢穩定良好。2006年,我市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扶持農業生產的重要指示,繼續積極落實國家惠農政策,農業生產形勢持續好轉,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16.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8%。全年糧食生產再次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連續四年實現豐產豐收,總產量達到143.51萬噸,比上年增長9.1%。其中:夏糧總產64.53萬噸,比上年增加5.25萬噸,增長8.9%;秋糧總產78.99萬噸,比上年增加6.69萬噸,增長9.3%。經濟作物中,棉花總產量1.84萬噸,油料產量1.38萬噸,蔬菜產量192.37萬噸。
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
2006年 比上年±%
糧食 143.51萬噸 9.1
#夏糧 64.53萬噸 8.9
秋糧 78.99萬噸 9.3
棉花 1.84萬噸 -8.3
油料 1.38萬噸 -3.3
蔬菜 192.37萬噸 -43.1
瓜類 19.11萬噸 -13.9
畜牧業生產平穩發展。全市積極調整畜牧業結構,重點抓好規模基地建設和特色養殖。全年畜牧業總產值完成29.45億元,肉類總產量15.12萬噸,禽蛋產量9.79萬噸,奶類產量9.18萬噸。水產養殖業穩定發展。全年水產養殖面積6882公頃,漁業總產值完成1.98億元。林業生產繼續發展。全年完成林業產值5.26億元,人工造林面積0.35萬公頃,成林撫育面積6.12萬公頃。
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08.0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7%;排灌機械動力77.78萬千瓦,下降9.3%。全年農用化肥使用量37.89萬噸,農村用電量50.22億千瓦時,地膜覆蓋面積2.85萬公頃。
三、工 業
工業生產快速發展,主要產品產量較快增長。2006年,全市工業生產在改革調整優化升級中實現新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上年新增367家,達到2501家,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558億元,增長28.47%;實現工業增加值1009.57億元,增長24.8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完成增加值310.23億元,增長12.22%;集體經濟完成73.74億元,增長18.33%;股份制企業完成443.94億元,增長32.4%;股份合作制企業完成17.93億元,增長23.3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完成116.76億元,增長28.03%;其他經濟完成78.51億元,增長46.56%。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完成180.69億元,增長16.59%;重工業增加值完成828.88億元,增長26.87%。產銷銜接基本平衡。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8.31%,同比提高0.18個百分點。除布、化纖等個別產品受市場影響產量下降外,化肥、化學原料藥、鋼材、生鐵、水泥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其中,生鐵產量增長22.98%,氧化鋁產量增長11.02%,紗產量增長11.75%,中成藥產量增長7.87%,汽車產量增長9.67%,發電量增長4.53%。
全市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2006年 比上年±%
原煤 1543.68萬噸 9.95
發電量 188.19億千瓦時 4.53
化學纖維 20.35萬噸 -48.18
紗 15.88萬噸 11.75
布 100756.86萬米 -2.72
彩色電視機 64.85萬臺 11.82
白酒 30023千升 26.67
合成氨 13.81萬噸 12.51
化肥 45.00萬噸 27.26
農藥 2.14萬噸 14.80
硫酸 119.71萬噸 47.69
乙烯 83.88萬噸 1.65
化學原料藥 3.92萬噸 31.16
水泥 2133.22萬噸 24.78
日用陶瓷 86630.89萬件 17.59
鋼材 90.27萬噸 35.95
氧化鋁 139.63萬噸 11.02
原油加工量 1210.55萬噸 9.57
汽車 28603輛 9.67
平板玻璃 1601萬重量箱 0.56
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441.38億元,比上年增長28.85%;利稅340.61億元,增長24.74%,其中利潤193.20億元,增長25.12%。地方工業效益增長較快。全年規模以上地方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517億元,增長35.23%;利稅258.52億元,增長35.20%,其中利潤總額154.35億元,增長35.69%。規模以上地方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利稅、利潤增幅分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38、10.46和10.57個百分點。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
投資市場穩定發展,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2006年,全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做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清理工作,投資增幅回落并趨于穩定。全市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15.1億元,投資增速由一季度增長60%逐步回落到前三季度的10.1%,到年末,全市規模以上投資增幅達18.1%,比上年回落19.7個百分點,投資保持了適度較快增長。在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引導下,全市房地產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共完成96.82億元,增幅由一季度的144.2%回落至全年的29%,實現了較為合理穩定的增長。全市二、三產業投資均保持合理增長。其中,二產投資367.8億元,增長9.7%;三產投資243.73億元,增長34.5%,三產投資比重達39.62%,比上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項目投資力度加大。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額達57.5億元,占規模以上投資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企業節能降耗和環保投資力度不斷加大。2006年,山東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氧化鋁節能改造項目完成投資1.84億元,齊魯石化公司等10家企業污水處理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4億元。
住宅建設投入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全年房地產企業住宅投資達71.02億元, 增長39.0%;竣工住宅面積190.88萬平方米,增長18.5%;商品房銷售額72.86億元,增長83.7%。
建筑業持續穩定發展。2006年全市有資質的建筑企業完成產值260.9億元,比上年增長20.4%。
五、公路運輸和郵電
交通運輸能力提高,公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年公路貨運量達5864萬噸,比上年增長9.51%,貨運周轉量373540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8.11%;公路客運量19567萬人,旅客周轉量425105萬人公里,分別增長6.57%和11.3%。公路營運條件不斷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9695.7公里,其中國道218.3公里,省道852.2公里。全市公路密度達166.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
民用汽車擁有量增加。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達85.84萬輛,比上年增加5.36萬輛;其中私人擁有車輛78.61萬輛,比上年增加5.91萬輛。
郵電通信業蓬勃發展。2006年,全市郵政業務總量達3.35億元,比上年增長16.3%。郵政業務市場穩步拓展。年內新建郵政網點5處,自有網點151處;年內全市建成規范“三農服務站”740處,上報“萬村千鄉”工程農資店100處。數據通信業蓬勃發展,通信能力不斷提高。年內完成了寬帶城域網骨干改造、無線市話擴容和室內覆蓋工程、SDH傳輸網絡擴容和農話環擴容、ADSL擴容、首期NGN等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繼續進行了寬帶接入層和小靈通網絡優化工程。政務信息化進展順利,年內完成了市、區縣兩級電子政務網建設;企業信息化、農村信息化全面鋪開;社區信息化、家庭信息化和“平安淄博”電子眼工程穩步推進。
六、內外貿易和旅游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9.8億元,增長16%,增幅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消費市場的主要特點:一是城市消費品市場發展快于農村。全年城市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400.2億元,增長16.4%,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為81.8%;縣及縣以下農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99.7億元,增長14.4%,低于城市消費品市場增幅2個百分點;二是各行業零售額均保持增長, 住宿和餐飲業業績喜人。2006年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6.9億元,增長17.3%,增幅較上年同期提高4個百分點,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6.3%;三是個體私營經濟零售額所占比重穩步攀升。全年個體私營經濟零售額增長13.8%,占全市零售總額的比重達69.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四是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表現突出。2006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實現零售額153.2億元,增長27.3%。與消費升級密切相關的汽車、建筑及裝潢材料、體育娛樂等類商品分別增長43.7%、67.3%和62.9%。
對外經貿較快增長。全年實現進出口總值37.6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9%。其中出口總值25.09億美元,增長24.4%。從出口企業的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出口下降,三資企業出口增長26.4%,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3%。非國有企業出口的高速增長成為拉動全市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一般貿易出口高速增長,大大高于加工貿易出口增幅。全年一般貿易出口額158401萬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達63.1%,增速達36.2%,增速高于加工貿易出口28.3個百分點。從市場構成看,2006年我市六大出口市場為美國、歐盟、東南亞、韓國、日本和中近東,其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的71.8%。從行業出口情況看,各重點行業出口均實現增長,其中紡織品出口增長14.5%、服裝出口增長36.9%、機電產品出口增長36.5%、石油化工產品出口增長38.6%、建材行業出口增長15.7%。
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雙向推進。2006年,全市共審批外資項目113個,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3.7億美元,增長22.3%。全年新批準境外投資項目10個,協議投資1.22億美元。 全年完成對外工程及勞務合作營業額4366萬美元,增長61.7%。
旅游業蓬勃發展。2006年我市旅游工作圍繞“1275”的總體發展目標,以抓項目建設、市場開拓、標準化管理等為重點,旅游人數和項目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全年旅游人數首次突破千萬人大關,共接待國內游客1096.75萬人,比上年增長18.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6.43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全年50多個在建旅游項目及配套服務設施共完成投資5億元,桓公臺生態園、世紀名都生態園、翠林園等一批高檔次服務設施建成使用,香港冠都集團五星級酒店、齊魯休閑文化廣場、歡樂世界主題公園、五星級萬豪大酒店等一批投資過億元的旅游類項目正規劃建設。旅游服務配套設施的增強,使全市旅游接待服務水平和檔次大大提升。年末全市共有星級賓館33 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5家;旅行社106家;擁有A級旅游景區20處,其中4A級3處、3A級11處、2A級6處。
七、財政、金融、保險
財稅實力進一步增強。2006年,全市共完成國、地稅收入170.68億元,其中國稅完成119.12億元,增長18.7%;地稅突破50億元,達51.56億元,增長26.87%。境內財政收入突破200億元,達200.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80億元,達80.7億元,增長25.84%。全市兩稅占GDP的比重為10.37%,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4.9%,分別比上年增長0.53個和0.43個百分點。
金融存貸款穩定增長,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金融機構認真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改善金融服務,合理運籌信貸資金,為全市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1228.77億元,比年初增加134.81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725.30億元,比年初增加93.44億元;企業存款余額260.27億元,比年初增加12.1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849.60億元,比年初增加112.56億元。其中,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和農業信貸支持進一步加大,2006年全市金融機構投放的用于工業企業流動資金的人民幣短期貸款較年初增加20.86億元,農業貸款增加25.57億元,兩項貸款增加額占全部短期貸款新增額的61.7%。農業貸款和短期工業貸款的增加,對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以及緩解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狀況發揮了積極作用。
保險行業健康有序發展。2006年,全市累計實現保費總收入25.5億元,增長6.88%;支付賠款和保險金10.64億元,增長46.82%。其中,全市財產險業務共實現保費收入8.05億元,占全部保費收入的31.57%,增長10.36%;全市人身險實現保費收入17.45億元,占全部保費收入的68.43%,增長5.35%。
八、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
城市功能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06年,全市繼續大力實施城市化戰略和“環境立市”戰略,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城市綜合環境明顯改善。全市新增污水處理能力5.5萬噸/日,燃氣使用人口2萬人,新建、擴建城市道路面積232萬平方米,完成了新城區6條道路和10座橋梁的建設。全年共安排城建資金1.21億元用于對中心城區排水管網實行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改造雨污管網26530米。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廠建設項目進展順利,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投入使用后可日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服務于張店、周村、桓臺和高新區。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城市污水處理項目。桓臺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周村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均完工投產;高新區和沂源污水處理項目工程正在進行。城市園林綠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共開工建設重點綠化工程30項,新建園林綠地460公頃,新增城市公共綠地面積165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9.5%,綠地率達到33.5%,人均公園綠地達到6.7平方米。小城鎮建設不斷完善,村鎮建設投資實現較快增長。2006年全市村鎮建設完成投資51.5億元,中心鎮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20個中心鎮完成投資35億元,占全部鄉鎮總投資的68%。
環保力度加大,成效明顯。2006年,全市深入實施碧水藍天行動計劃,環保工作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取得明顯成效。水污染治理實現新突破,主要水體水環境質量呈現好轉趨勢。2006年全市COD排放總量下降5.3%。其中,境內沂河水質已達到功能區劃要求;污染最嚴重的豬龍河張店區出境斷面COD已降到50mg/L以下,入小清河處出境斷面COD已連續6個月穩定在150mg/L左右。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全年我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28%,空氣質量優于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10天,為近十年來最優。張店東部化工區,臨淄區梧臺、朱臺、敬仲、齊都,桓臺縣果里,張店區良鄉等重點區域化工異味整治力度進一步加大,共取締污染企業255家。年內還對88家燃煤爐窯實施了清潔燃燒技術或天然氣替代改造,拆除、關停落后燃煤爐窯256條,拆除廢棄煙囪300多條。
節能降耗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立了市政府節能辦公室和執法大隊,先后制訂出臺了《淄博市資源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等10余部法規規章及配套文件,起草了《淄博市節約能源條例》等5個地方法規和文件。自2006年上半年我市能耗指標出現向下的“拐點”以來,能源消耗保持良好的下降勢頭。2006年,全市148家重點用能工業企業按節能單位產品能耗計算,實際節能量達到56萬噸標準煤,完成節能目標任務的116%。上述企業29項單位產品能耗指標中,有25項指標同比下降,節能降耗工作成效顯著。
九、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
科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全市科技戰線進一步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3家,總數達到353家,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9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迅速增加,對加快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1035.38億元,比上年增長31.4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9.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1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2.05個百分點。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市級財政對科技的投入超過1億元,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企業研發平臺建設加快。2006年全市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00家,其中國家級5家。與此同時,淄博民營科技創業園、齊魯石化國際工業園、新華國際工業園和淄博高新區高科技產業園等產業園區的建設日臻完善,為創業項目由科技孵化向產業轉化提供了必要的發展空間。新材料技術論壇系列活動再獲成功,期、間共簽訂技術合作項目502項,涉及新材料、新藥及生物技術、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資源節約、節能降耗、環境保護、農業高新技術等十幾個領域,對加快我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產品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起到了積極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成效顯著。2006年,全市申請國內專利2788件,同比增長49.49%,居全省第四位;專利授權1018件,同比增長50.59%;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0.3047件,居全省第三位。全年完成重要科技成果147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26項,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或國內先進水平的121項。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2006年,全市各級各類教育在鞏固、深化、提高中健康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基礎教育進一步鞏固。年內有 4所學校通過省級規范化學校驗收,使我市省級規范化學校達到137處,占全市中小學的17.9%,列全省第二位。高等教育實現新發展。年內山東絲綢紡織職業學院正式建立,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山東分院在淄博師專成立,為我市高等教育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截至目前,我市高等院校發展到12所,大專以上在校生達到10.52萬人。教育質量顯著提高。 2006年我市高考文理本科一批上線總數達到2831人,比上年增加611人。本科一批文理科上線率居全省第四位,藝體高考本科上線萬人比由上年的全省第二位躍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共有13名考生高考成績進入全省前100名;有38名考生分別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錄取人數居全省第二位,萬人比列全省第一。全省文、理科高考狀元雙雙落戶淄博。
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廣播電視工作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有線數字電視推廣順利。全年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2萬戶,發展雙向數字電視用戶2.5萬戶,城區整體轉換率超過95%;基本完成“村村通”數字電視工作,調頻廣播覆蓋沂源、高青,實現了淄博全境廣播調頻、調幅信號無縫覆蓋。
文化建設取得好成績。專業藝術創作和群眾文化發展良好。年內《云翠仙》、《齊韶樂舞》、《王漁洋查案》、《俺爹俺娘》、《旱碼頭》等一批歌舞、戲劇、電視劇的拍攝或演播,對宣傳淄博起到了積極作用;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有100多支民間劇團參與了全市民間劇團調演活動,6個民間劇團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省優秀莊戶劇團”,有效帶動了基層文化活動的深入開展。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要突破。市圖書館新館籌建工作進展順利,已完成了方案設計及公示、招標等工作。文化產業招商成果喜人。在山東省首屆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我市有26個項目簽約,總招商金額44億元,占全省融資總額的20.3%。其中,璀璨中華文化影視園、博山陶瓷大觀園國際商貿城、臨淄足球博物館擴建、淄博西部旅游文化景區4個大項目融資總額24億元。文化市場繁榮有序。年內全市共進行文化檢查9694余人次,檢查網吧經營場所3606家(次),檢查音像制品經營單位2063家,查繳非法音像制品11萬余張(盒),共立案調查254起,有效保證了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各項衛生重點工作進展順利。目前,全市已有臨淄、桓臺、張店(含高新區)、周村、博山五區縣列為省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單位,另有淄川、高青、沂源三區縣的25個鄉鎮列為市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鄉鎮,覆蓋人口210.24萬人,參合農民188.81萬人,參合率達89.81%。共有209.72萬人次享受合作醫療補助,最高補助金額達到2萬元。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突出和加強。2006年全市對列入全省“360”工程的16處衛生院在業務用房、醫療設備、技術骨干培訓等方面進行了重點建設。市、區縣、鄉村三級共投資1922萬元,如期完成了400處規范化村衛生室的改造建設任務。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建設工作進展良好。目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發展到112個,覆蓋城區人口103.36萬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84.71%。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初步緩解。截至目前,全市共設立惠民門診124個,惠民病床142張,共減免醫藥費用200余萬元。據不完全統計,自單病種限價制度實行以來,累計為患者節約醫藥費600余萬元。
競技體育成績顯著,群眾體育深入發展。在第21屆省運會上,我市金牌總數、總分和獎牌總數均列第四位,為歷屆最好成績。以實施《淄博市全民體育健身條例》為重點,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先后舉辦了全民健身科普知識巡回講座、開展了健身氣功推廣普及工作、繼續深入實施了農村體育“五個一工程”等一系列活動,有效活躍了市民文體生活。
十、物價與人民生活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據抽樣調查,2006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94元,比上年增長14.6%;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545元,增長15.6%;農民人均純收入5641元,增長12.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752元,增長14.1%。
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有所增加。年末每百戶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如下:
城市居民家庭 農村居民家庭
(每百戶) (每百戶)
成套家具 91套 彩色電視機 109臺
組合音響 32套 家用電冰箱 55臺
彩色電視機 115臺 洗衣機 75臺
家用電冰箱 96臺 移動電話 108部
洗衣機 97臺 影碟機 60臺
影碟機 71臺 大型家具 292件
移動電話 152部 組合音響 29套
空調器 93臺 空調器 23臺
年末全市在崗職工人數57.03萬人;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13億元,比上年增長15.52%;全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9800元,比上年增長15.35%。
市場物價走勢平穩。2006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1.1%,上漲1.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居住類和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分別上漲3.2、4.4和0.1個百分點。
2006年各類價格指數(%)如下:
1、居民消費價格 101.1
#食品類 103.2
煙酒及用品 102.0
衣著類 95.6
家用設備及維修類 101.5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0.6
交通和通訊工具類 98.4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100.1
居住類 104.4
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 107.01
3、工業品出廠價格 102.96
十一、勞動保障與人口
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新進展。就業規模繼續擴大,統籌城鄉就業工作穩步推開。2006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再就業10.9萬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4.4萬人,困難群體再就業7332人,分別完成省計劃的121.5%、130.6%和133.3%。新增農村勞動力輸出6.9萬人,完成省計劃的116%。年末全市實有登記失業人員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5%,比上年末下降0.25個百分點。全市城鎮養老、醫療、失業社會保險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累計參保人數達315.6萬人次,其中2006年新增參保40.16萬人次。全年城鎮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68.5萬人、77.76萬人、42.21萬人,與上年末相比,分別增長12.5%、20.8%和1.7%;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38.33萬人,比上年增加4.83萬人。城鄉低保和社會福利工作得到加強。2006年全市共保障低保對象6.5萬人,發放保障金6741萬元。其中,保障城市低保對象3.6萬人,農村低保對象2.9萬人。敬老院改造工作和社會福利基礎設施建設穩步開展。按照全市敬老院建設規劃,2006年全市繼續開展鄉鎮敬老院改造工作,第二期35處敬老院改造工作結束,新增床位1427個;市兒童福利院建設項目被列入首批“藍天計劃”省部級福彩公益金資助項目;福利企業發展良好,全市205家福利企業,共安置殘疾職工6000人,實現利稅2.4億元。
人口增長繼續得到有效控制。年人口出生率為8.81‰,死亡率為5.9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90‰。年末全市總戶數為137.70萬戶,戶籍總人口為418.13萬人,比上年增加1.36萬人,增長0.33%;市轄區戶籍人口達276.53萬人,增加0.88萬人。到2006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為445.90萬人。
注:1. 本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快報數或初步統計數。
2. 地區生產總值和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絕對數為現價,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 金融部分數據統計范圍僅為人民幣口徑,不包括外幣。

評論

梅紫雨

兒童主要就是“養、護、教”三大方向保障。

1小時

相關法律條文

2013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3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2月25日浙江省統計局)2013年,全省上下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浙江經濟運行平穩,轉型升級扎實推進,發展質量
太原市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太原市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太原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太原調查隊2009年3月27日)2008年是經濟發展進程中極不尋常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復雜多變的經濟
2004年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4年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陜西省統計局2005年3月)2004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宏觀調控的有利機遇,加快經濟結構
太原市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太原市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2年3月22日)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按照市十屆人大六次會議批
江西省199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江西省199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6年5月19日江西省統計局)1999年,全省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

我是律師

 

律所合作請聯系客服

服務時間 9:00-18:00

400-600-7222

詢律網公眾號

詢律網公眾號

案源信息早知道

詢律網APP

詢律網APP

快捷回復咨詢

友情鏈接(權重2+QQ:3425826150):

備案號:湘ICP備2021010099號-1 經營許可證編號:湘B2-20210501 投訴舉報:xunlv1688@163.com

Powered by 詢律網 Copyright © 長沙詢律網絡服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聯系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湘江財富中心FFC

版權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轉載網絡上的公開信息,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若內容存在侵權或錯誤,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在2個工作日將他刪除。
現在整個網絡流量生態,網站訪問占比極低,本站訪問量更是不值得一提,本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沒關閉只是基于情懷。
有一些不良律師或不要臉的企業,在不告知我們的情況下,非法采證,惡意起訴,我們將奉陪到底。再一次聲明,本站收到的所有侵權申訴均會在不超過兩個工作日處理,謝謝合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山县| 凤山市| 渭南市| 雷州市| 曲松县| 黔西| 东兴市| 西藏| 米泉市| 原平市| 临湘市| 饶河县| 南宁市| 黄梅县| 上蔡县| 扎囊县| 龙山县| 邵阳市| 壶关县| 宁强县| 武冈市| 丽江市| 大悟县| 洱源县| 定南县| 巴林右旗| 壶关县| 南充市| 讷河市| 镇巴县| 台南县| 诸暨市| 茌平县| 奇台县| 平凉市| 宁蒗| 新宁县| 固阳县| 津南区| 浪卡子县| 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