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成人自拍视频,青青青草视频在线,欧美二区不卡,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3

我的位置: 首頁 > 法律條文> 民商法類 > 綏化市區域衛生規劃(2016―2020)

綏化市區域衛生規劃(2016―2020)

綏化市區域衛生規劃(2016-2020)(綏政辦發〔2017〕4號)為進一步優化全市衛生計生資源配置,提高衛生計生服務質量和效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促進我市衛生計生事業
綏化市區域衛生規劃(2016-2020)
(綏政辦發〔2017〕4號)
為進一步優化全市衛生計生資源配置,提高衛生計生服務質量和效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促進我市衛生計生事業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黑龍江省衛生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黑龍江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衛生事業基本現狀
經過長期發展,全市已形成機構門類基本齊全,專業設備基本齊備,功能發揮較好的市、縣(市、區)、鄉鎮(社區)、村四級醫療服務體系。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2203家,其中:綜合醫院32所、中醫醫院12所、專科疾病防治院15所、民營醫院10所;衛生監督所(中心)12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1家、婦幼保健院(所、站)10家、中心血站1家;鄉鎮衛生院17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4家;門診部(包括個體診所)308所、村衛生室1404所,以及計生服務機構162家等衛生計生機構。總床位數15692張。全市共有衛生人員25364人,衛生技術人員21066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9991人、注冊護士7078人。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數2.94張,每千人口衛技術人員數3.95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1.87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1.33人。全市衛生業務用房總面積121.1萬平方米,固定資產22.3億元,共有乙類大型醫療設備56臺。
2015年,全市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1593萬次、門急診1416萬人次、住院38.5萬人次。醫療機構平均床位使用率70.55%,出院者平均住院日8.1天。
與2011年同比,2015年全市孕產婦死亡率由25.83/10萬下降至13.18/10萬,嬰兒死亡率由7.09/‰下降至6.02‰,各類傳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由73.7歲提高到76.6歲。
全市以市級三級綜合醫院為龍頭、各縣(市、區)醫院為骨干、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民營醫院和社會辦醫療機構為補充的醫療預防保健網已覆蓋全市城鄉,能基本滿足群眾對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的需要。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源布局不夠合理、利用不平衡。大部分優勢醫療資源集中在三級醫療機構、部分二級醫療機構和市級公共衛生機構,城鄉結合地區、部分縣級醫療機構和鄉(鎮)醫療衛生資源相對不足,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足、醫療水平不高、服務能力較低。
2.資源整體配置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不同級別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不夠順暢,人員、技術、設備、信息等資源共享程度較低。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未能有效落實,優質醫療資源過度利用,患者重復就醫造成資源浪費。市、縣兩級公共衛生機構的能級分工有待進一步明晰。
3.部分專科建設相對滯后。康復、老年醫療護理、精神衛生、婦幼衛生、院前急救等資源供需矛盾比較突出,人力資源配置有待進一步加強。
4.多元化辦醫需進一步完善。我市目前尚無具備一定規模、專科特色鮮明的民營醫療機構,低層次、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醫療機構較多,還不具備真正能與公立醫療機構競爭的能力,不能滿足多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多元化辦醫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二、規劃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新時期衛生計生工作方針,根據綏化市經濟的基本格局和社會發展戰略,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中心,以加強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為主線,突出加強以縣級公立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點加強公共衛生體系、農村衛生、預防保健、中醫工作和計生服務工作,改善和提高衛生計生綜合服務能力及資源利用效率,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傾斜。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形成多元辦醫格局。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滿足居民多層次需求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管理體制。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政府主導、多元發展的原則。強化各級政府對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的責任,加大衛生投入,堅持政府舉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公益性質,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
2.堅持以人為本、衛生公平的原則。以保障人民健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化區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提高居民整體健康水平,向區域內所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3.堅持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的原則。注重處理好城市與鄉村、預防與醫療、基本與特需、中醫藥與西醫等關系,統籌協調醫療保障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增強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整體性、均衡性和科學性,使全市衛生資源繼續保持區域中的領先地位。
4.堅持存量調整、增量適度的原則。在有效控制衛生資源總量的基礎上,對存量資源進行結構調整和資源重組,改變現有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局面,保持新增衛生資源的適度增長。
(三)總體目標
到2020年,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衛生資源配置機制,衛生資源配置結構得到優化,資源使用效率進一步提高;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初步實現均等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明顯提高;建立起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多元辦醫格局;有效整合基層衛生與人口計生服務機構,進一步提高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強化人口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工作。基本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服務需求,使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到2020年末,基本實現以下各項資源配置指標:
1.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35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到2.6人。醫護比達到1:1.106。每千人口公共衛生專業人員數達到0.83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達到2人。
2.每千人口床位數達到4.5張。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張為社會辦醫院預留規劃空間。
3.培養造就省級學科帶頭人2名,中青年骨干人才30名。
4.鄉鎮衛生院取得大專以上學歷人員達到90%;鄉村醫生中專以上學歷的比例達到90%。
5.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生、護士95%取得執業助理及以上執業資格,鄉村醫生50%取得執業助理及以上執業資格。
6.全市縣級人民醫院和中醫醫院均達到二級甲等醫院以上水平。
7.市、縣(市、區)級90%以上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達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基本配置要求;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學歷和專業技術職稱結構進一步優化,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達到85%以上。
8.衛生執法監督網絡健全,在鄉鎮設立衛生執法監督派駐機構覆蓋率達到100%
9.衛生執法監督員總數應增加到750人(按1.3人/萬人口的比例)。
10.職業健康檢查機構縣為單位覆蓋率達到100%。
11.爭取省級中醫藥重點專科達到10個。
12.培養縣級中醫醫院專科技術骨干150名、鄉鎮衛生院中醫臨床骨干和鄉鎮衛生院中醫學徒班學員80名。中醫繼續教育覆蓋率和讀經典做臨床活動參與率達到100%。
13.政府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達標率達到98%以上,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95%以上。
14.社會辦醫療機構床位數量、服務量力爭達到全市醫療資源總量的20%。
三、主要任務
(一)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從區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整體布局出發,為滿足區域內全體居民對不同層次醫療服務的需求,合理規劃機構設置,建設專業人才隊伍,裝備符合功能的醫療設備以及建立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政府舉辦的醫療機構設置原則:三級醫院適度發展,縣級醫院大力發展,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鼓勵發展。建立和完善以城市三級醫院為主干、以縣醫院為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為支撐的醫療服務體系。堅持政府主導和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堅持公立醫療機構的主導地位,同時鼓勵社會資本舉辦民營醫療機構,形成醫療服務市場公平有序的競爭格局。
1.城市醫療資源配置。市本級及各縣(市、區)根據本地公立醫院結構的現狀,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規模適度的原則,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設規模、標準和貸款行為,采取新建、改擴建、遷建、整合、轉型等方式,推動公立醫院結構的優化調整,重點加強兒科、婦產、腫瘤、精神衛生、傳染病防治、老年護理、康復等領域的醫療服務能力建設。
(1)公立醫療機構設置。除公益性強或屬于公共衛生體系范疇內的醫療機構(傳染病醫院、精神病醫院、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急救醫療中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原則上不再新增其他類型的公立醫療機構。
綜合醫療機構設置。按照醫院等級評審的有關要求,結合我市醫療機構建設整體布局,原則上不再增加市本級三級綜合醫療機構數量。三級醫院可采取組建醫療集團形式擴大服務半徑,可根據市政府城市建設規劃在新的人口導入地區設立分院區。
市級醫療中心,建設完善市第一醫院,將其打造成為濱北區域內一流現代化醫院、綏化市醫療中心。市辦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800張。
縣級醫療中心。在縣(市、區)行政區域內設置縣級綜合性醫療中心。完成規范化建設后的縣醫院應達到二級甲等以上醫院水平,成為區域醫療中心,負責向區域內提供綜合性醫療衛生服務。縣辦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500張。50萬人口以上的縣可適當增加公立醫院數量。
專科醫療機構設置。合理確定城市專科醫院數量與規模。新建專科醫院應有利于彌補現有醫療機構專科服務技術和力量的不足。主要通過吸引社會資本舉辦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性質的專科醫院。新建專科醫院原則上設置為二級以上規模。政府在強化現有具備公益性質的專科醫院的同時,原則上不再投資新增設專科醫院。
精神病院建設。規劃期間,在健全完善綏化市精神病醫院的基礎上,在我市西部地區整合現有醫療衛生資源,建立1-2所精神病專科防治機構;與北林區政府進行溝通,并積極協同民政、司法等部門,進一步改擴建北林區精神病防治院,預計新增精神科床位200張。
傳染病院建設。完善市第一醫院傳染病院功能,將傳染病院建設為全市傳染病救治中心。各縣級醫院設立傳染病房。
兒童醫院建設。利用國投項目資金建設綏化市第一醫院兒科中心,并設立兒童重病監護病房(PICU)。
康復醫療機構建設。在市第一醫院建立康復醫療中心,鼓勵各地政府、社會資本興辦老年康復醫療機構和護理院。
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建設:
急救中心建設。全面加強市急救中心建設,完善并強化對全市急救工作的指導功能,建設市急救中心與各縣(市、區)急救中心信息網絡,實現全市醫療救治信息化管理。在9個縣(市)設立急救站。
血站建設。保持現有的1個市中心血站規模。依法加強采供血管理,對從事原料血漿的采集、供應以及血液制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2)非公立醫療機構設置。主要發展二級及以上有規模、有特色的民辦和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性質的專科醫院。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高端醫療保健服務機構。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張床位為社會辦醫院預留規劃空間。
社會資本興辦的醫療機構設置原則:基層(鄉鎮和城市社區)穩妥發展、縣級適度發展、城市鼓勵發展。
社會辦醫機構設置審批、醫務人員執業資格認定、執業注冊、審查與變更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不降低要求和標準的基礎上,全面簡化辦理程序。完善社會辦醫醫保報銷政策。不得將醫療機構所有制性質作為醫保定點的前置性條件,不得以非醫療服務能力方面的因素為由,拒絕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
(3)建立康復醫療網絡。適應康復醫學和社會老齡化需求,在三級醫療機構開設康復醫學科、老年病專科或老年病門診;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向康復服務機構轉型;扶持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和護理院等醫療機構的建設。
2.農村醫療資源配置。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工作思路,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主線,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鄉、村衛生機構管理和運行機制,全面推行“三網四化”管理,開展人員培訓,規范服務行為,轉變服務模式,推進鄉、村衛生一體化進程,提高新農合保障水平。
(1)農村醫療機構設置。根據衛生部《鄉鎮衛生院管理辦法》和《黑龍江省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原則上,每個鄉鎮設置1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按照行政區劃,我市目前有175所政府辦獨立法人鄉鎮衛生院,到2020年,保持政府辦一鄉一院的設置,撤鄉并鎮后遺留衛生院可通過合并取消獨立法人身份,成為該鄉鎮衛生院的分院或分門診。
每個行政村原則上設1個村衛生室。對村型較大,人口較多,自然村較為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設村衛生室;對人口較少的行政村可合并設立村衛生所;鄉鎮衛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則上不再設置村衛生室。
(2)農村醫療機構建設規模。按照衛生部《鄉鎮衛生院建設標準》、《黑龍江省村衛生所建設指導標準》等文件要求,大力加強我市鄉村衛生機構建設。床位在20張以下的衛生院,其房屋建筑面積在200-1100平方米;床位在20張以上的,每床核定房屋建筑面積在50-55平方米。中心鄉鎮衛生院基本面積指標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業務工作需要在上下限范圍內取值。建筑面積指標不含職工生活用房。每所村衛生室房屋建設標準為60平方米,服務人口多的,可適當調增建筑面積,不設病床。
(3)農村醫療機構人力資源配置。根據農村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合理配備縣、鄉、村衛生服務機構人員,形成結構合理、規模適當、相對穩定、水平適宜的農村衛生人才隊伍。農村衛生服務隊伍由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含鄉鎮執業助理醫師)、輔助技術人員和鄉村醫生、衛生員及非衛生人員共同組成。
依據《黑龍江省鄉鎮衛生院機構設置和編制配置指導意見》,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按農業戶籍人口1.15‰實行總量控制,并分類核定。在編制中,中醫藥人員應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25%以上。按照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工勤技能崗位三種類別,科學合理設置崗位。專業技術崗位的設置,以醫、藥、護、技、公共衛生等崗位為主體,并根據工作需要適當設置非衛生專業技術崗位。醫藥衛生類專業技術崗位不低于總崗位數的80%。今后無學歷人員不得進入鄉鎮衛生院工作。鄉鎮衛生院業務骨干要至少每兩年參加集中培訓一次。
按服務人口數量、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服務半徑、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因素,每個村衛生所(室)至少應配置鄉村醫生2-3人,每個村衛生室要有1名中醫或能運用中西醫兩法的村醫。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每年對鄉村醫生進行考核,特別要進行服務群眾滿意度測評,對連續兩年不合格的鄉村醫生要停止其執業資格。今后村衛生室崗位空缺需補充工作人員,在具有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人員中招聘。村衛生室人員應具有鄉村醫生執業(從業)資格或執業(含助理)醫師資格。鄉村醫生要按照相關規定參加培訓和考核。
(4)農村醫療機構基本設備配置。鄉鎮衛生院主要設備品目應包括X光機、生化分析儀、B超等18類。可在考慮相關醫療技術準入要求的基礎上,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縣醫院、縣中醫院、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衛辦財〔2009〕98號)確定的品目中選擇。
3.社區衛生資源配置。建設完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標準化、設備健全、功能完善、水平較高、方便價廉、反應迅速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小病在社區,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就醫診療模式,滿足廣大居民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需求。
(1)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組成,逐步在全市推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站一體化管理模式。政府要加大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力度,同時按照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縣(市、區)政府舉辦。原則上按照1個街道辦事處舉辦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無街道辦事處的縣(市)政府駐地按照3萬-10萬人口設置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轄居民在3萬人以下的街道辦事處,依據本地實際情況,可不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毗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服務。所轄居民在3萬人以上的街道辦事處,步行15分鐘以內不能達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居民小區,可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該居民小區設立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并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統一管理。
社區衛生服務站舉辦主體可多元化。社區衛生服務站業務上接受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導。可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實行一體化管理;可由街道辦事處范圍內符合設置規劃的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醫療機構舉辦;可由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舉辦;也可按照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標準,通過公開招標選擇社會力量舉辦。
(2)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標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筑面積可按人口規模分為3個檔次,具體為1400m2/3萬-5萬人,1700m2/5萬-7萬人,2000m2/7萬-10萬人。設置護理康復床位的,在上述標準基礎上按每床不超過25m2增加建筑面積。
(3)社區衛生服務人力資源配置。在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強化社區衛生管理與政策指導職能;市、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加強社區慢病管理技術指導力量;市、縣(市、區)婦幼保健院(站)中也要強化社區婦保、兒保管理技術指導力量,加強人員配備;在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中設立雙向轉診辦公室,共同做好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組織協調與管理,滿足社區居民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衛生需求。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職能和任務,現階段我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編制原則上按每萬名居民配備醫師8名(其中,全科醫師不少于3名,公共衛生醫師不少于1名,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不少于1人)。護士按全科醫師1∶1的比例標準配備。醫師、護士、醫技等專業技術人員應占總編制的95%,其他人員一般不超過核定編制總數的5%。
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有1名中級以上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至少有1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執業醫師。每名執業醫師至少配備1名注冊護士。
(4)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設備配置。依據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基本標準》(衛醫發〔2006〕240號文件)裝備常規醫療設備。
4.個體診所等其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資源配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由市場進行調節。
(二)優化公共衛生資源配置。
1.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遵循“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明確職責、提高效能,城鄉兼顧、健全體系”的原則設置。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主要由專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及醫院中的預防保健、傳染病診治等相關科室組成。在市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導下,提高整體疾病預防控制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龍頭,以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樞紐,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為主干,以村衛生室為網底,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反應靈敏、運轉協調、健全的疾病預防控制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網絡體系。
(1)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置。專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設置:按照行政區劃,設置1個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9個縣(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市轄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二級以上公立醫院設公共衛生科,接受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業務指導。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要設置預防保健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要設置預防保健科及預防接種大廳;每個行政村衛生室都要有專職預防保健醫生。各級各類公立醫療機構都要設置預防保健科及傳染病科。
(2)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標準。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住房與建設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衛生部《省、市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建設指導意見》的要求,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筑面積5800-7000?O。各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服務人口>80萬,建筑面積4100-6150?O;服務人口>40萬,建筑面積2450-4100?O;服務人口>10萬,建筑面積1250-2450?O。
(3)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力資源配置。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配置,根據設市、縣(市、區)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的任務、服務半徑和人口,按照編制部門核定的編制數執行。建立人員準入制度,嚴格控制非專業人員進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技術人員不得低于70%,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編制總額的比例不得低于85%。要逐步調整和改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人員學歷和專業結構。按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編制標準》規定,專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技術人員應按2.2人/萬人口核定。對醫療和基層衛生機構承擔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人員核定編制時,按設區的市0.5-0.6人/萬人口、縣級1.0-1.2人/萬人口進行核定。
(4)設備及實驗室檢驗能力建設。應配備的儀器設備,依據《省、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建設指導意見》(衛辦疾控發〔2004〕108號)及《省、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主要儀器裝備標準》的要求配置。到2020年,市疾控中心通過國家實驗室認證,各縣(市、區)疾控中心全部通過省級計量認證。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B類儀器設備配置率、A類檢驗項目開展率分別達到85%和90%以上。網絡實驗室覆蓋率市疾控中心達到100%,縣(市、區)疾控中心達到50%以上。
2.婦幼保健體系建設。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堅持公益性質,堅持以保健為中心、保健與臨床相結合的發展方向,突出公共衛生服務功能,提供包括產科服務在內的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構建以婦幼保健專業機構為核心、大中型綜合醫療機構和相關科研教學機構為技術補充、符合實際、功能完善的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市婦幼保健院及條件成熟的縣(市)婦幼保健院可擴大臨床和保健服務項目,促進保健工作的發展。
(1)婦幼保健機構設置。設置1個市級婦幼保健院,9個縣(市)級婦幼保健院,1個市轄區婦幼保健院;市本級要在市婦幼保健院或市第一醫院設立1個產科急救中心;每個縣(市)在婦幼保健院或縣(市)人民醫院設立1個產科急救中心,均應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置婦產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都要設有婦幼保健科,村衛生所配備專(兼)職婦幼保健員。
(2)婦幼保健機構建設標準。市、縣(市)婦幼保健院(所)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滿足轄區人民群眾基本婦幼衛生保健服務需求,根據所在地區的人口數量及密度、經濟、地理、交通和服務半徑等因素,嚴格掌握建設標準。
婦幼保健院(所)業務用房人均建筑面積標準:市婦幼保健院按照40-60人,人均建筑面積39-40m2;縣(市、區)婦幼保健院(所)按照20-40人,人均建筑面積40-41m2。
(3)婦幼保健機構人力資源配置。婦幼保健機構人員編制按《各級婦幼保健機構編制標準》落實。按照服務范圍、服務人口和功能任務合理配置各級各類機構婦幼保健專業技術人員。縣以上(含縣)婦幼保健機構的人員編制總額:一般按人口1∶10000配備。
婦幼保健人員配備要求:市婦幼保健院61-90人,各縣(市、區)41-70人。臨床專業衛生技術人員按照每張病床1.7人的標準配備。市、縣、鄉級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機構中衛生技術人員比例應當不低于總人數的80%。村級婦幼保健人員,原則上每個行政村都要配置1名村保健員。
3.健康教育體系建設。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要有專人負責健康教育工作;適時成立獨立的健康教育機構,縣疾控中心要有專門負責健康教育科室。市級衛生行政部門要配備2-3名行政人員,負責規劃、管理以及監督檢查等行政工作;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有一名專職負責健康教育的行政人員。開展大眾衛生科學知識傳播活動,建立健康教育與衛生新聞宣傳信息網絡;負責健康教育與衛生新聞宣傳工作的技術指導,組織制定規劃、計劃和考核評估標準;負責健康教育人員的能力建設,組織開展健康教育與衛生新聞宣傳有關人員的業務培訓;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績效評估,開展督導檢查;每年開展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選表彰,促進健康教育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發展。
4.衛生監督體系建設。結合“十二五”全國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建設規劃,加快建立和完善市、縣衛生執法監督專業機構。各級衛生執法監督機構應按照部門“三定方案”和有關規定,完成衛生執法監督機構的職能調整;根據需要重新設立職能科室,調整專業人員,加強監督員隊伍準入管理,強化能力建設;創新運行機制,完善管理制度,規范執法行為,進一步提高衛生綜合執法力度。
(1)衛生執法監督機構設置。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三級政府設置獨立的衛生執法監督機構。全市共計212個專業衛生監督機構。
我市設市級衛生監督所1個,縣(市、區)級衛生監督所10個,鄉鎮(社區)衛生監督(協管)站201個。
縣級衛生執法監督機構原則上按照劃片設置、垂直管理的原則,在鄉鎮設立衛生執法監督派出機構。一般情況下,每1個鄉鎮(街道)或6-12萬人口設置1個縣級衛生監督派出機構;到2020年,在鄉鎮設立衛生監督派出機構覆蓋率應達到100%,在縣級衛生監督機構指導下開展工作。
各級衛生監督機構應根據承擔的衛生監督職責,設置綜合管理、衛生許可受理、各類監督檢查、隊伍管理與衛生執法稽查等科室。
(2)衛生執法監督機構建設標準。各級衛生監督機構房屋建設包括辦公用房和輔助用房,應滿足日常衛生執法監督、執法調查取證、行政許可受理、投訴接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等工作的需要。各級衛生監督機構開展日常工作所需各類用房,人均建筑面積應在40平方米以上,市衛生監督機構建筑規模應不少于3000m2,縣級衛生監督機構的建筑規模應不少于2000m2。
(3)衛生執法監督人力資源配置。衛生執法監督人員的配置應符合國家衛生法律法規和履行衛生執法監督職責的客觀需要,根據轄區人口、工作量、服務范圍和經濟水平等合理確定編制。按照1.3人/萬人口的比例配置監督員,地域遼闊、人口較少的縣可以適當提高配置標準,達到1.5人/萬人口。到2020年,全市衛生執法監督員總數應增加到750人(以580萬人口做基數計算)。
在現有人才結構的基礎上,適度增加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和預警、放射衛生、學校衛生、統計信息和高層管理等急需緊缺人才的比例。逐步充實臨床醫學、法學等專業人員,以適應衛生執法監督機構職能調整的實際需求。
(4)執法監督設備配置。執法裝備包括車輛、現場快速檢測設備和防護設備、取證工具、辦公設備,信息化應用及網絡設備。其中,車輛的裝備,主要包括執法監督車、現場快速檢測車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車。車輛應根據實際工作需求和社會經濟條件配置,市級原則按監督執法人員每5-7人配備1輛的標準進行配置;縣級原則按監督執法人員每6-8人配備1輛的標準進行配置。主要用于日常衛生監督現場檢查、違法案件查辦、重大活動衛生保障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市級衛生監督機構,應配置現場快速檢測車1-2輛,用于現場快速檢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現場處置和重大活動衛生保障。
5.職業病防治體系建設。
(1)職業病防治機構設置。到2020年,市級設置1所獨立的職業病防治院(所),各縣(市)可設立職業病防治所,可掛靠在縣人民醫院。各級職業病防治機構負責承擔轄區從事有害健康的職業工作者給予預防和救治工作,逐步建立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協調配合、用人單位負責、行業規范管理、勞動者監督的職業病防治工作體制,不斷提高全市職業病綜合防治能力。
(2)職業病防治機構建設標準。各級職業病防治院(所)的房屋建設,應滿足日常開展職業危害健康教育、職業健康體檢及職業病診療活動等工作的需要。
職業病防治院。應設住院床位總數在30張以上,房屋建筑面積應在3000m2以上。
職業病防治所。設住院床位總數在10張以上。房屋建筑面積應在1000m2以上。
(3)職業病防治人力資源配置。各級職業病防治機構,應具有與開展職業病防治工作實際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原則上職業病防治院應配備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5人以上,職業病防治所應配備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人以上。
(4)職業病防治機構基本設備配置。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配備必要的輔助檢查、檢驗與治療等醫療設備。
6.食品安全綜合協調體系建設。到2020年,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統一、協調、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
(1)食品安全協調機構建設標準。在市、縣(市、區)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設立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科(股),市、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設立專門科室;在市疾控中心建設區域食品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在縣(市、區)疾病控制機構建設本區域食品安全檢測基礎實驗室;建立由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組成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
(2)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建設。加強食品污染物和有害物質監測。重點加強市疾病控制中心實驗室裝備和能力建設,達到開展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中規定的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等監測項目的水平,達到全面覆蓋國家食源性致病菌監測項目的水平。實現縣(區)級疾病控制機構的設備裝備和能力提升。達到開展食品化學污染物重金屬元素、部分食品添加劑和部分農藥殘留量檢測水平。
加強食源性疾病監測。建成以各級醫療機構為依托,市、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技術支撐的,覆蓋全市城鄉的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實現以臨床征候群為基礎、以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監測和報告主體的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臨床報告和預警機制。
(3)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體系建設。在各級衛生監督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組建有公共衛生、食品、檢驗、化學、流行病學、臨床醫學等專業人員參加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隊伍,分別配備具有越野性能的車輛、計算機、照相、攝像、錄音等調查取證設備和現場快速檢測設備,承擔食品安全事故調查處理任務。
(三)優化中醫中藥資源配置。
堅持中西醫并重,堅持繼承與創新,堅持中醫中藥協調發展,堅持政府主導和引入市場相結合,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蓋城鄉、服務功能齊全、中醫藥特色突出、與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的中醫藥服務網絡。在市本級,形成以市中醫醫院為主干,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為支撐的二級中醫藥服務網絡;在農村,形成以9個縣(市)中醫醫院為龍頭,以鄉鎮衛生院中醫科為樞紐,以村衛生室(所)為網底的三級中醫藥服務網絡,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的全方位中醫藥服務。
1.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按省規劃設置要求,力爭到2020年將市中醫醫院建設成三級綜合性中醫醫療機構。
按照《國務院關于扶持和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意見》相關要求,9個縣(市)至少要各設置1所較好的二級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醫院和民族醫院),中醫類醫院床位數可以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張配置。全市二級中醫醫院要達到11所以上。鼓勵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有條件的縣(市)設置舉辦二級中醫專科醫院。
原則上不再增加公立一級中醫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必須設置中醫科和中藥房。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至少有一名中醫藥人員。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鼓勵中醫個體行醫。
2.中醫醫療機構建設規模。按照《中醫醫院建設標準》,我市各縣(市)中醫醫院在“十三五”內應全部達標。
中醫醫院每床建筑面積:200張床以下的,69-78m2/床;200-400張床的,78-87m2/床;大型醫用設備用房、中醫制劑室、中醫傳統療法中心和科研、教學、公共衛生用房等按《中醫院建設標準》另計。
3.中醫人力資源配置。全市中醫醫院醫生、護士數量配備逐步達到床護比1:0.5、醫護比1:2的標準;新建改擴建醫院必須按此標準配備。逐步擴大醫生總數,縮減對象為大專及以下學歷的醫生(具有大專學歷并獲得高級職稱者除外)。到2020年,全市所有公立中醫醫院臨床醫生基本達到本科及以上學歷。
4.中醫醫療機構設備配置。根據2008年8月1日施行的《中醫醫院建設標準》規定配置設備。
5.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加強中醫藥重點專科建設,加強中醫藥急診急救能力和防治傳染病能力建設,提升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能力,加強中醫醫院康復能力的建設。加快中醫藥隊伍建設。加快中醫藥管理隊伍建設,培養中醫藥各層次人才,完善中醫藥繼續教育制度。
6.提高中醫藥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制定鼓勵中醫藥服務的保障政策,營造良好的中醫藥發展氛圍,提高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中醫藥信息化。
(四)全面實現衛生與計生服務資源深度整合。
全面落實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央編辦《關于優化整合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資源的指導意見》(國衛婦幼發〔2013〕44號),遵循以人為本、優質服務的理念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堅持婦幼衛生工作方針,在定機構、定編制、定職能的基礎上,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模式,進一步提升基層衛生和人口計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構建優質高效、群眾滿意的婦幼健康服務體系,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
1.縣(市、區)級婦幼保健機構與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整合。縣(市)婦幼保健院與縣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實行整體合并,組建“縣(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保留縣(市)“婦幼保健院”牌子。新組建的“縣(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對科室設置、資產清理、賬務清算合并、房屋、設備等各類資產作出明確規定,全部劃歸整合后的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實行人、財、物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一使用,嚴禁固定資產流失。
縣(市)級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職能。為本轄區內婦女兒童提供圍產保健、婦女保健、兒童保健等婦幼保健服務和婦女兒童常見病防治、助產技術服務等,承擔計劃生育宣傳教育、技術服務、優生指導、藥具發放、信息咨詢、隨訪服務、生殖保健、人員培訓等任務,開展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和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服務等工作。受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委托承擔轄區婦幼保健業務管理、培訓和技術支持工作。
2.鄉鎮衛生院與計劃生育服務站整合。鄉鎮衛生院與計劃生育服務站實行整體合并,將原鄉鎮衛生院、鄉鎮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站的編制、人員合并,統籌安排工作。在鄉鎮衛生院加掛“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站”牌子,接受縣(市、區)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鄉鎮政府雙重管理。加強和完善鄉鎮計生辦計劃生育管理職能,鄉級計劃生育及健康管理工作仍由鄉鎮政府負責。
3.村級衛生室、人口計生服務室整合。保留村衛生室和村計劃生育服務室,共享共用,保留計劃生育專干,鞏固基層工作網底。計劃生育專干和村醫共同做好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相關服務工作。計劃生育專干主要負責計劃生育政策宣傳教育、藥具發放、組織動員、優惠政策落實、信息收集上報等相關事務與群眾工作。
(五)構建分級診療格局。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以強化基層服務能力為重點完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加強多部門協作,建立健全分級診療保障機制。到2017年末,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基本形成,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和整體效益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明顯提升,就醫秩序更加合理規范。到2020年,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機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層級優化、職責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體系基本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市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六)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
1.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協同合作。推動中醫藥與養老結合,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和養生保健優勢。建立健全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的業務協作機制,鼓勵開通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協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復護理,通過開展醫療養老聯合體、簽訂機構間協議合作機制或老年居民契約服務關系等多種形式,為老人提供一體化的健康和養老服務。增強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便捷、優先優惠醫療服務的能力。
支持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根據服務需求設置老年養護、臨終關懷床位或轉型為康復、老年護理等接續性醫療機構。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
推動二級以上醫院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等之間的轉診與合作。在養老服務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支撐。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統籌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資源,合理布局養老機構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研究制訂老年康復、護理服務體系專項規劃,形成規模適宜、功能互補、安全便捷的健康養老服務網絡。
2.發展社區健康養老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康復、健康教育和咨詢、中醫養生保健等服務的能力,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居民家庭。推動開展遠程服務和移動醫療,逐步豐富和完善服務內容及方式,做好上門巡診等健康延伸服務。
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做好健康養老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項目。對轄區內的養老機構、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建立健全健康管理服務制度,完善健康檔案信息和健康小屋建設,做好老年人免費體檢、保健咨詢、健康指標監測和信息管理等服務。對有意愿的老年人建立契約服務關系,推行簽約服務。引導簽約老年人優先利用家庭醫生診療服務。不斷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與醫療保障相結合的服務體系。
(七)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市縣各級政府要把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納入本地人才工作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保證人才建設投入,建立衛生人才工作責任制,健全衛生人才評價體系,完善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符合衛生人才發展內在規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人才工作機制。以建設高層次科研、醫療、管理人才隊伍為龍頭,以建設農村衛生人才隊伍為重點,整體推進農村衛生、社區衛生、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醫療服務、中醫藥、衛生監督和衛生管理等各類衛生人才協調發展。
以衛生計生人員需求為導向,改革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制度,提升衛生計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全科醫生與城鄉居民基本建立比較穩定的服務關系,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高層次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大力開發兒科、精神科等急需緊缺專門人才。衛生人才總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壯大,結構更加優化、分布更趨合理,衛生人才隊伍專業化水平和學歷層次大幅提高,農村、城市社區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人才短缺局面得到明顯改善。
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事業單位用人機制,完善崗位設置管理,保證專業技術崗位占主體,原則上不低于80%,推行公開招聘和競聘上崗。創新公立醫院機構編制管理,合理核定公立醫院編制總量,并進行動態調整,逐步實行編制備案制,探索多種形式用人機制和政府購買服務方式。
健全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符合衛生人才特點的科學化、社會化評價機制,完善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制度,促進人才成長發展和合理流動。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務質量、服務數量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為核心、以崗位職責和績效為基礎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人員收入分配重點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績的醫藥衛生人才傾斜。
(八)加快衛生信息化建設。
綏化市衛生信息化建設工作重點包括公共衛生、社區衛生服務、基本藥物制度、醫療服務等業務應用。
1.衛生應急管理網絡。重點完善市、縣兩級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信息系統以及疾控信息系統、醫療救治信息系統和衛生監督信息系統.
2.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網絡。完成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一卡通”工程,建設以全市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區域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管理信息網絡平臺。
3.基本藥物管理網絡。構建市、縣、鄉(社區)基本藥物監測網絡系統,覆蓋率達100%,延伸到村的覆蓋率達85%;完善基本藥物采購、配送、使用、價格和報銷信息管理。
4.綜合醫療管理網絡。建設標準化的醫療信息網絡平臺,實現醫療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
5.健康檔案管理系統。加快建設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系統應用平臺,到2020年,全市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5%以上,全市重點人群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100%,實現全體居民從出生到死亡全過程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管理的電子信息化。
6.電子病例管理數據庫。根據原衛生部制定的《電子病歷基本規范》,建立適合我市市情實際的電子病歷系統,完善電子病歷應用管理制度、工作模式、運行機制以及質量評估和持續改進體系。
7.衛生行政電子政務。衛生行政部門通過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利用OA、協同辦公等靈活、實用、安全、高效、功能齊全的應用系統,實現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醫療衛生單位內部之間的公文信息傳遞、交換、處理信息化。
8.建設并普及居民健康卡的應用。積極推進居民健康卡與社會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務卡等公共服務卡的應用集成,實現就醫“一卡通”。依托國家電子政務網,構建與互聯網安全隔離,連通各級平臺和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高效、安全、穩定的信息網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完善配套政策。強化政府職能,各部門協同配合。市發改委要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項目投入;市財政局對衛生事業費補助政策和標準要嚴格執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關于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政策的意見》(財社〔2009〕66號)和《省財政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衛生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印發黑龍江省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政策實施意見的通知》(黑財社〔2009〕76號),結合公立醫院改革政策,加大對公立醫療機構的投入,并確保資金向重點領域傾斜,引導醫療服務向優質、高效方向健康發展;市規劃局要將本規劃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市編辦根據本規劃,合理配置公立醫療機構人員;市人社局要大力配合本規劃的實施工作,在醫療保險定點方面予以支持。
(二)強化管理,轉變政府職能。實施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必須強化醫療機構全行業屬地管理。按屬地管理原則,衛生行政部門對轄區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依法實行全行業管理,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要從“辦醫院”轉向“管醫院”,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用法律、行政和經濟等手段,實施醫療機構宏觀管理,嚴格依法行政,加強準入管理,強化監督執法,及時發布醫療信息,提高醫療水平,保證醫療安全。要按照本規劃的總體要求,對區域內的全部醫療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審批、監督、評價。
(三)合理配置,調整醫療資源。實施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必須控制醫療資源總量,及時調整醫療資源布局和結構。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通過實施本規劃,合理配置、調整醫療資源,引導醫療機構以人民健康需求為導向,走注重質量和效益、以內涵建設為主的發展道路,促進醫療服務供需平衡,實現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積極實施醫療機構重組,嚴格執行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建立準入和退出機制,對不符合有關規定的醫療機構要限期整改,對整改后仍達不到標準的,予以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根據醫療服務需求,積極引進、扶持有一定規模和水平、與我市醫療市場形成互補的醫療資源,不斷健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四)嚴格準入,實行動態管理。加強對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設置審批與校驗管理。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按照衛生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試行)》、《衛生部醫療機構校驗管理辦法》要求,做好對轄區內醫療機構的注冊審批與校驗登記,對于新增醫療機構必須符合本規劃。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準入管理,依法對從事臨床工作的醫生、護士進行準入管理,嚴禁非衛生專業人員從事衛生技術工作。在床位總量內,加強對我市醫療機構床位的調控,實行床位的動態管理。對床位使用率連續兩年低于80%的醫療機構,要按標準減少床位,對床位使用率長期高于100%的醫療機構,可根據標準增設床位。政府辦公立醫院建設必須按照規劃和標準實施,嚴格控制床位規模和建設標準,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嚴格審批公立醫院新增床位,嚴禁舉債建設和裝備。
(五)嚴格程序,加強項目管理。市、縣(市、區)兩級必須將納入規劃作為建設項目立項的前提條件。所有新增醫療衛生資源,特別是公立醫院的設置和改擴建、病床規模的擴大、大型醫療設備的購置,無論何種資金渠道,必須按照區域衛生規劃的要求和程序,嚴格管理。
綏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2月24日??

評論

依海續聽風

沒好事

10分鐘前

一身~可愛風

公交都不熱你還想咋說

1天前

生死相隨

希望修一條從哈爾濱經蘭西 青岡 明水 拜泉 克東至北安的鐵路!

10天前

嗜血神咒

去了一次綏化,一路導航,兩個超速罰單,想不明白,[what]

半年前

夏空

說的是北林區嗎?不都是地,還用綠化,開玩笑呢?

半年前

相關法律條文

黃石市區域衛生發展規劃(2016?D2020年) 黃石市區域衛生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進一步促進我市醫療衛生資源合理配置,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衛生服務能力,根據《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
太原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2016-2020年)規劃 太原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2016-2020年)規劃(并政辦發[2016]86號2016年12月22日)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和《山西省“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

相關合同范本

我是律師

 

律所合作請聯系客服

服務時間 9:00-18:00

400-600-7222

詢律網公眾號

詢律網公眾號

案源信息早知道

詢律網APP

詢律網APP

快捷回復咨詢

友情鏈接(權重2+QQ:3425826150):

備案號:湘ICP備2021010099號-1 經營許可證編號:湘B2-20210501 投訴舉報:xunlv1688@163.com

Powered by 詢律網 Copyright © 長沙詢律網絡服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聯系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湘江財富中心FFC

版權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轉載網絡上的公開信息,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若內容存在侵權或錯誤,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在2個工作日將他刪除。
現在整個網絡流量生態,網站訪問占比極低,本站訪問量更是不值得一提,本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沒關閉只是基于情懷。
有一些不良律師或不要臉的企業,在不告知我們的情況下,非法采證,惡意起訴,我們將奉陪到底。再一次聲明,本站收到的所有侵權申訴均會在不超過兩個工作日處理,謝謝合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椒县| 江达县| 土默特左旗| 遵义市| 苗栗县| 大荔县| 紫金县| 山阴县| 瑞昌市| 田林县| 来宾市| 龙门县| 威宁| 遂溪县| 密云县| 肇东市| 专栏| 班玛县| 岫岩| 河间市| 建昌县| 阿巴嘎旗| 德清县| 台湾省| 囊谦县| 阿拉善盟| 南宁市| 新龙县| 茂名市| 枞阳县| 饶平县| 镶黄旗| 茶陵县| 张家港市| 辽阳县| 宝清县| 广河县| 涡阳县| 凉山| 申扎县|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