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城鄉一體社會關愛援助體系提升精準扶貧實效的指導意見
2025-08-02 16:27
237人看過
關愛
社會
精準
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城鄉一體社會關愛援助體系提升精準扶貧實效的指導意見成辦發[2016]16號各區(市)縣政府,成都高新區、成都天府新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為貫徹落實中
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城鄉一體社會關愛援助體系提升精準扶貧實效的指導意見成辦發[2016]16號
各區(市)縣政府,成都高新區、成都天府新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發〔2015〕34號)、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國務院令第649號)和省委《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川委發〔2015〕10號)、市委《關于堅持高標準推進城鄉扶貧開發的實施意見》(成委發〔2016〕6號)精神,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確保困難群眾得到精準救助和幫扶,提升精準扶貧實效,現就我市建立城鄉一體社會關愛援助體系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省委、市委關于脫貧攻堅、扶貧開發的重大部署,以服務群眾、服務民生為主線,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方針,推動建立政府救助公共服務與專業化、社會化關愛援助服務相結合的新型社會救助服務模式,統籌實施精準扶貧與精準救助,高標準推進城鄉扶貧開發,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目標任務
按照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機構運營的原則,建立健全“三級中心、四級網絡”的社會救助體系,即在市、區(市)縣、鄉鎮(街道)三級建立社會關愛援助中心(以下簡稱援助中心),在村(社區)建立困難群眾社會關愛援助服務站,形成市、區(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社會關愛援助服務網絡。明晰體制內外職能、打通體制內外渠道、整合體制內外資源,充分整合政府現有救助政策,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運行機制,建立起政府救助與社會關愛援助無縫銜接、困難群眾需求得到及時響應,通過精準救助、精準援助,幫助困難群眾盡快脫貧解困的社會關愛援助工作體系。
三、基本原則
(一)堅持政府主導、廣泛參與的原則。政府著力完善政策支撐,搭建社會參與平臺,發揮好各類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參與援助的積極性,建立起政府救助與社會關愛援助既有明晰邊界,又能有效銜接的機制,實現優勢互補和良性互動。
(二)堅持資源集成、相互共享的原則。建立政府救助資源與社會關愛援助資源信息共享機制,實現政府救助與社會關愛援助高效運行、無縫銜接,提升高標準精準扶貧實效。
(三)堅持供需對接、精準援助的原則。建立困難群眾需求與社會關愛援助資源對接機制,以援助對象的實際困難為導向,推動社會關愛援助資源動員規范化、配置精準化和實施專業化,因人施治、因戶施策,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切實惠及困難群眾。
四、工作機制
市社會救助牽頭部門負責市級關愛援助中心的建設工作,搭建全市性、專業性、開放性的慈善信息平臺,鏈接企業、社會組織、媒體等資源,對經區(市)縣級政府救助、社會關愛援助后仍需要幫扶的困難群眾,組織慈善組織、社會服務機構及時跟進。各區(市)縣(含成都高新區、成都天府新區,下同)和鄉鎮(街道)關愛援助中心負責本轄區困難群眾需求評估,制定個性化關愛援助方案,建立困難群眾基本信息庫和援助項目庫,鏈接轄區內外資源,實現供需對接。市、區(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關愛援助服務網絡依托“三級中心”,充分利用慈善信息平臺優勢,組織基層工作人員、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志愿者等開展困難群眾關愛援助工作。
(一)個人申請與主動尋找的發現機制。要通過廣泛宣傳,讓成都戶籍人員、非成都戶籍人員在成都遇到緊急困難時主動向村(社區)關愛援助服務站提出救助申請。要建立由村(社區)工作者、小組長、網格員、樓棟長、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員組成的發現工作隊伍,及時發現困難群眾,引導幫助其提出政府救助或社會關愛援助申請。
(二)需求評估機制。研究分析困難群眾基本情況,對困難群眾需求情況進行分類評估。對經政府救助后仍需幫扶和政府救助范圍外的困難群眾,關愛援助中心根據需求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關愛援助方案,確保救助精準、援助精準。
(三)社會力量廣泛動員機制。創新社會關愛援助模式,充分運用公募平臺和定向募集等方式,動員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廣泛引導和鏈接公益慈善、志愿者服務、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各種資源,為困難群眾提供針對性、個性化、常態化的精準援助,營造廣泛參與關愛援助氛圍。
(四)政府資源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履行好援助中心建設主體職責,委托專業社會組織運營的方式推動援助中心開展工作;要建立起向社會購買服務機制,購買服務費用應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并隨經濟社會發展合理增長。
(五)社工介入引導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社工在關愛援助困難群眾方面的專業優勢,積極培育發展專業社工機構。健全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制度,探索購買社工服務的標準、評價及監測機制,及時兌現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促進社工介入社會關愛援助。
(六)需求與資源對接機制。建立社會關愛援助項目發布平臺,實現困難群眾需求與政府救助資源、社會關愛援助資源高效對接,形成政府救助和社會援助力量的有機結合,為困難群眾提供多樣化關愛援助服務,提高資源配置與使用效率。
(七)過程信息公開機制。強化制度建設和平臺建設,及時向社會公開關愛援助信息,推進援助對象、資金使用全過程公開;推動行政監管與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相結合,提高關愛援助公信力。
(八)健全績效綜合評價機制。健全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社會關愛援助服務組織、援助對象等參與的服務評價機制,從行政監管、服務成效、項目管理、社會影響等方面對關愛援助中心提供的服務進行評估,推動社會關愛援助工作健康發展。
(九)工作統籌與協調機制。建立市和區(市)縣社會關愛援助聯席會議制度,由政府分管領導牽頭負責,民政部門召集,教育、司法、財政、人社、房管、衛計、工會、團委、婦聯、殘聯、紅十字會、慈善會等部門(單位)和關愛援助中心為成員單位,統籌協調救助與援助工作機制,研究解決社會關愛援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推動關愛援助工作健康發展。
五、工作要求
各區(市)縣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將此項工作納入本地、本部門高標準推進城鄉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內容。各區(市)縣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于2016年底前完成關愛援助中心的建設,并初步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
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4月28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