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關于昆明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意見
2025-08-02 12:16
894人看過
昆明
南亞
東南亞
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關于昆明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意見(昆發〔2016〕15號2016年7月8日)為統籌推進全市“一帶一路”建設,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加快
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關于昆明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意見
(昆發〔2016〕15號 2016年7月8日)
為統籌推進全市“一帶一路”建設,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根據《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云南省參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施方案〉的通知》(云發〔2015〕13號)精神,結合昆明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昆明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指出“發揮云南區位優勢,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運輸通道建設,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昆明是云南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具有“東連黔桂通沿海,北經川渝進中原,南下越老達泰柬,西接緬甸連印巴”的獨特區位優勢,在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戰略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于引領滇中、帶動全省、聯動西南地區釋放發展潛力,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有利于統籌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昆明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有利于加快建設我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陸上交通樞紐和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大力提升昆明在全國經濟發展及對外開放格局中的戰略地位。
(二)基本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 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要求,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堅持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并舉、“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加速拓寬大通道、聚集大產業、深化大通關、構建大平臺、做優大環境,增強對南亞東南亞地區的經貿影響力、金融服務力、創新帶動力、人文親和力,把昆明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
(三)基本原則
1.主動融入,強化服務。根據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規劃和云南實施方案,發揮昆明區位和中心城市優勢,加快對外開放通道及平臺建設,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大力提升服務全省開發開放的帶動力,主動服務于中西部地區走向南亞東南亞,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
2.雙向開放,區域聯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外深化與“一帶一路”、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對內加強與長三角、泛珠三角、成渝經濟區的合作,以對外開放帶動對內合作,以對內合作支撐對外開放,實現對內與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形成內外聯動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3.深化改革,創新驅動。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倒逼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大力實施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和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體制機制,不斷增強開放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
4.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根據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總體規劃和云南實施方案確定的目標和方向,統籌謀劃部署,制定昆明實施方案及步驟。編制并實施好年度計劃,以年度目標支撐階段性目標,以階段性目標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
5.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在擴大開放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企業的投資主體作用,政府著力強化統籌謀劃、政策支持和指導服務,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共同推進的工作局面。
(四)功能定位
1.“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重要支點和樞紐城市。大力推進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把昆明建設成為我國陸路通往南亞東南亞的交通樞紐和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發揮樞紐、窗口、平臺作用,在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服務西南地區及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與南亞東南亞的合作交流,促進內外互動、雙向開放。
2.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新高地。加快建設云南滇中新區、呈貢新區,著力打造昆明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認真辦好南博會、昆交會等區域性國際展會,大力扶持企業走出去,使昆明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新高地。
3.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依托昆明區位通道、口岸通關、貿易投資、產業聚集的優勢地位,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人文交流中心,不斷增強昆明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力。
(五)發展目標
近期目標:用5年左右時間,著力打基礎、育產業。到2020年,聯接國內、聯通周邊國家的交通、能源、物流、信息通道基本形成;與南亞東南亞及與國內長三角、泛珠三角、成渝經濟區的交流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滇中城市經濟圈一體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通關及貿易便利化、市場一體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綜合保稅區形成規模,南博會、昆交會等區域性國際展會影響逐步擴大,面向西南開放的平臺和窗口作用進一步增強;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資源深加工、特色農產品等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云南滇中新區、呈貢新區發展初具規模,為跨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期目標:再用5年左右時間,著力提升功能、融入發展。到2025年,昆明對外開放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平臺作用充分發揮,對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輻射力進一步增強,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經濟貿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基本形成,與長三角、泛珠三角和成渝經濟區等區域合作更加密切,融入國內中西部、聯通南亞東南亞的大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遠期目標:再用20-30年時間,著力全面融合發展、鞏固中心地位。到2050年左右,聯通內外、設施完善、安全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全面建成;與南亞東南亞及國內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全面形成;在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戰略支點與樞紐城市的地位作用全面鞏固提升。
(六)開放格局
統籌對內對外開放,引領滇中、帶動全省、聯動西南、服務周邊,加快構建“兩核、一極、六廊”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昆明實現跨越發展。
“兩核”:一核為昆明老城區,加快老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老城區科技研發、金融商務、文化創意、旅游會展、國際交流等服務功能,建設成為引領帶動全省對外開放的龍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核心區。一核為呈貢新區,利用區位、土地、政策等優勢,培育提升產業聚集、交通樞紐、科教研發、信息服務等核心功能,著力打造科教創新中心、面向南亞東南亞交通樞紐、現代化新城。
“一極”:云南滇中新區:發揮政策優勢,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對外開放、產業培育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支點、云南跨越發展重要經濟增長極、國際化高新產業新城。
“六廊”:(1)昆明主城-安寧-楚雄-大理-保山-瑞麗/騰沖經濟走廊:依托杭瑞高速、泛亞鐵路西線,聯接滇西、延伸至境外,對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昆明市重點發展石油煉化、磷鹽化工、黑色冶金產業。(2)昆明主城-晉寧-玉溪-普洱-西雙版納(磨憨)經濟走廊:沿昆磨高速、泛亞鐵路中線發展,聯接滇中滇南、延伸至境外,對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昆明市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文化旅游業、現代物流業。(3)昆明主城-石林-紅河(河口)?M文山經濟走廊:一路依托昆石高速、泛亞鐵路東線發展,聯接滇東南、延伸至境外,一路依托云桂鐵路、南昆鐵路和宜良至丘北高速公路發展,聯通北部灣和珠三角地區,昆明市重點發展特色休閑旅游和養老養生度假業、都市型現代農業、新型工業、新能源等產業。(4)昆明主城-尋甸-東川-昭通經濟走廊:依托出滇入川高速、渝昆高鐵等交通干線,聯通長江經濟帶,發揮東川節點優勢,昆明市重點發展特色農業、有色冶金工業。(5)昆明主城-嵩明-曲靖經濟走廊:沿滬昆高鐵、貴昆鐵路、曲靖三寶至昆明清水高速公路發展,依托空港優勢和昆曲綠色經濟示范帶,昆明市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臨空產業、特色農業。(6)昆明主城-富民-祿勸-攀枝花經濟走廊:依托京昆高速、富民至四川會理出滇入川高速,聯接川南地區,昆明市重點發展能源、特色農業、休閑旅游產業。
二、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核心區
(一)構建“三大樞紐”,完善互聯互通設施
1.構建面向南亞東南亞綜合交通樞紐。按照省“八出省五出境”鐵路骨干網、“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網建設規劃,大力推進昆明境內工程建設。配合加快滬昆、云桂高鐵建設和渝昆高鐵、南昆鐵路擴能改造前期工作,加快推進云桂鐵路昆明南站建設,做好周邊道路、地鐵及其他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昆明步入“高鐵時代”。全面推進昆明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建設,著力打通以昆明為起點的出市、出省、出境通道,形成連結國內和周邊國家的四通八達公路網絡。提升昆明國家門戶樞紐機場,推進與南亞國家開放航權,重點開辟昆明至南亞東南亞以及歐洲航線,力爭實現南亞、東南亞國家首都和周邊國家重點旅游城市航線全覆蓋。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鐵路、航空為依托,以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向內連接成渝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向外溝通“老越緬泰”,肩挑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對外通道。依托鐵路、航空、公路重要交通樞紐以及加工制造業集中區域、大中型批發市場等載體,加快推進現代物流設施和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大力提升鐵路、公路、航空運輸及多式聯運能力,積極打造聯通國內市場和南亞東南亞市場的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城市。
2.構建跨區域能源互聯互通樞紐。配合省推進“三基地一樞紐”建設,確保中緬油氣管道安全穩定運行,完善管道沿線成品油和天然氣管網等配套設施,構建成品油、天然氣穩定輸送和儲備體系。加快安寧石油煉化基地建設,延伸發展石油煉化產業鏈,爭取2020年達到原油2000萬噸以上的煉化能力。積極配合中緬原油管道二期和中緬天然氣二期擴容工程,建設國家重要的跨區域能源互聯互通樞紐。
3.構建區域性國際信息樞紐。以實施“寬帶中國”工程為契機,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以昆明為中心的光纖骨干網建設和“三網融合”及信息大通道建設。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數字信息交換中心,著力打造泛亞云計算服務中心,拓展區域信息門戶網站、多語種外宣網站等信息服務平臺,積極開展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互聯網業務,加快將昆明打造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信息樞紐和區域信息匯集中心。
(二)打造“四個中心”,提升輻射服務能力
1.打造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努力開拓南亞東南亞市場,重點開拓醫藥、農副產品、化肥、機電產品、礦產資源加工產品市場。積極擴大從南亞東南亞國家進口原油、礦產資源產品、海產品、天然橡膠、林產品及動植物藥材等產品。培育扶持一批外貿重點企業。加強螺螄灣國際商貿城、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等一批內外貿結合的商品市場和商貿集散地建設。引入各類研發、銷售、采購、營運和軟件中心,建設國際商務和公共事務總部基地。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積極推進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及跨境電子商務。促進旅游、文化創意、商務會展、康體養生等產業融合發展,做強旅游產業,做大大健康產業。大力開發旅游產品,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把昆明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湖濱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區域性國際旅游集散地。
2.打造區域性國際金融服務中心。抓住云南建設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和沿邊金融改革試驗示范區機遇,加大金融改革、創新和開放力度,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金融服務中心。支持金融業及中介服務業發展,加快發展股權投資、產權交易、要素交易等新興市場。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跨境人民幣結算、貿易融資、內保外貸、出口買方信貸、海外并購貸款、財務顧問、海外現金管理等服務,滿足境內外客戶跨國界、跨平臺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逐步建立健全人民幣跨境結算體系和人民幣與周邊貨幣外匯交易體系。加快昆明金融產業園區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金融機構入駐園區設立區域管理總部、區域性功能中心和分支機構。積極支持昆明地區商業銀行走出去到南亞東南亞國家設立分行,為昆明企業走出去提供貿易融資、綜合授信等金融服務,把昆明建設成為區域性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
3.打造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以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為主體,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社會事業、生態環境、自然科學等領域積極開展科技攻關、技術創新。推動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及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在昆明經開區“中國-東盟創新中心”基礎上,創建國家級的“昆明國際創新中心”,匯集各類創新資源和要素,開展技術、人才、項目和企業對接,促進中國和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科技與創新合作,為研發、企業孵化、成果產業化、推廣應用、科技文化交流等提供綜合性的服務。建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專家學者、科研人員的互訪、交流機制。
4.打造區域性國際人文交流中心。發揮昆明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比鄰、語言文化相近相通的優勢,加強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互動交流,增進相互了解,促進民心相通,提升昆明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通過舉辦區域性的國際藝術節、藝術品博覽會、文化會展、體育賽事及其他文化交流活動,搭建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加強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優秀影視節目、當地語言節目等的交流互播,制作展現昆明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優秀節目到南亞東南亞國家播出。以昆明地區的各級各類教育資源為依托,積極開展與南亞東南亞的合作辦學、文化交流及人才培訓等,把昆明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教育文化交流基地。吸引南亞東南亞學生到昆明留學,鼓勵人文學科人才到南亞東南亞學習交流。以昆明地區的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為依托,與南亞東南亞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及診療方面的合作,吸引南亞東南亞的學生、醫療衛生從業人員到昆明學習醫學。
(三)建設“五大基地”,做大優勢特色產業
1.建設先進裝備制造基地。依托高新區、經開區、云南滇中新區等載體,大力發展電力電氣設備、軌道交通裝備、光學儀器、數控機床、光機電一體化、新型柴油發動機、新能源汽車、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等技術水平較高、成套能力較強的裝備產業。促進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與新型裝備制造技術的集成與協同,大力發展高性能成套裝備、系統裝備。強化云計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對裝備制造業的帶動,推動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方向發展。支持發展適應超常環境、具有超常工藝、超精密制造的特色裝備。支持發展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能源、污染與安全監測防治、技術密集的綠色制造裝備,把昆明打造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
2.建設生物制藥產業基地。圍繞強化大健康產業鏈發展的目標,以昆明市現代中藥與民族藥、新型疫苗和生物技術藥物產業集聚發展試點為契機,以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呈貢醫療醫藥康體產業園為依托,將云南省豐富的生物資源與昆明的生物醫藥企業優勢相結合,重點發展天然藥物及民族藥、現代生物技術藥物、特色化學原料藥和制劑、現代中藥,大力提升自主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能力,加快培育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把昆明打造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生物制藥產業基地。
3.建設資源深加工基地。實施中石油安寧煉化項目,發展以煉油-乙烯裝置為基礎的核心石化產業群,以有機原料、合成樹脂、塑料加工、加工助劑、精細化學品及建筑材料為主的石化產業深加工群。擴展以磷、褐煤、鈦等資源為依托的化工深加工群,向新型材料、紡織等相關產業輻射延伸。以“精細化、專用化、高端化”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精細磷化工高端產品。根據國家出口退稅導向,鼓勵發展工業級和食品級三聚磷酸鈉、食品級六偏磷酸鈉,努力開拓南亞東南亞市場,打造全國重要的面向南亞東南亞磷化工產業基地。以銅、鋁、鈦、鍺等金屬為基礎,發展稀貴金屬新材料、基礎金屬新材料、能源及光電新材料等,建成國內外知名的有色金屬和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
4.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發揮昆明氣候優勢,以綠色生態無公害為方向,大力發展蔬菜、花卉、山地牧業、中藥材等高原特色農業,加快建設國家級花卉、蔬菜出口示范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生豬生產基地、常綠草地畜牧業基地、特色奶源基地與畜產品加工基地,積極打造“高原藥都”。發揮昆明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功能,擴大對南亞東南亞的農產品出口。
5.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和出口加工基地。用好國家相關政策,發揮昆明區位、國際大通道優勢,以園區為載體,積極探索與沿海地區在我市合作建設產業轉移示范園區,主動承接東部、中部地區產業轉移,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出口加工基地。高新區重點發展生物制藥、有色金屬及其制品、電子信息設備等高新技術產品加工。經開區重點發展機電、物流設備、生物制藥等產品出口加工,利用出口加工區的保稅條件,發展兩頭在外的來料及進料加工貿易。楊林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啤酒、機械設備等出口加工。五華、官渡、安寧、海口工業園區等結合園區產業定位積極發展出口加工。
三、創新開放型體制機制
(一)著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區
1.把云南滇中新區打造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產業基地、開放窗口、創新示范區。以產業升級轉型、集聚發展為方向,在云南滇中新區重點發展現代生物、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以金融、商貿物流、康體休閑與文化創意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將云南滇中新區打造成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綠色先進制造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臨空產業基地。創新開放模式,提升開放層次,拓寬開放領域,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主動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把云南滇中新區建成昆明對外開放合作的窗口和示范區。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鼓勵外資企業在云南滇中新區設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
2.把呈貢新區打造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交通樞紐、科教創新中心、現代化新城。推進昆明主城至呈貢新區快速通道、古滇路等項目建設,加快呈貢聯大路立交、大漁立交等主要交通節點新建、改擴建,推進軌道交通1號線支線、4號線、9號線一期等項目建設,確保呈貢新區城市交通綜合體系與市域交通體系全面銜接,實現新區內外交通高效轉換。加快建設云桂鐵路昆明南站、完善王家營西集裝箱中心站配套設施,構筑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鐵路客貨運交通樞紐。充分發揮呈貢新區高校云集、人才濟濟的獨特優勢,全面加強政校企三方聯動,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將呈貢新區建設成為服務全省、面向西南、輻射南亞東南亞的科教創新及研發中心。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要求,統籌新區各分區規劃和專項規劃,實現呈貢新區各項規劃與滇中、市域無縫銜接,以一流的規劃引領呈貢新區建設和發展。優化呈貢新區產業及城鎮化布局,突出呈貢新區人文及山水、園林特色,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把呈貢新區建設成為產城融合、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城。
(二)加快構筑開放平臺載體
1.加快建設昆明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B型)。大力推進昆明綜合保稅區及其產業功能配套區基礎設施建設,扎實做好企業入駐、管理和服務,把昆明綜合保稅區建設成為云南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公共服務平臺。以B型保稅物流中心為依托,積極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的多功能復合型國際保稅物流園區。
2.著力構建昆明會展平臺。充分發揮會展業交流合作的橋梁紐帶作用和宣傳推介作用,以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昆明國際會展中心為主要載體,以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中國昆明泛亞國際農業博覽會為龍頭,以國際國內大中型展覽、專業會展和國內外高端會議、高端論壇為發展重點,扶持培育以旅游、文化、高原農業、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健康養生產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專業展覽活動和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節慶活動,把昆明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會展中心。
3.穩步推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以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為契機,逐步建立電子商務出口新型海關監管模式、電子商務出口檢驗監管模式,支持電子商務出口企業正常收結匯,推進電子商務物流服務體系、電子口岸、跨境貿易結算支付平臺等支撐體系建設,創建國家級、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園區(基地)。積極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加快打造包括國際會展平臺、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平臺、進口促進平臺等綜合一體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跨境電子商務平臺。
4.鞏固提升要素交易平臺。加快產權交易、有色金屬(礦業)交易、生物醫藥交易和國際花卉拍賣交易等區域性要素交易中心建設,盡快形成以昆明泛亞聯合產權交易所為龍頭,以土地交易所、房產交易所、專利技術展示交易所和若干個專業交易平臺為支撐的產權交易市場新格局。發揮各類交易所的虛擬平臺功能,力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易產品價格中心。
(三)積極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抓住國家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機遇,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改善口岸通關設施條件,建立健全大通關協作機制和口岸多邊、雙邊合作機制,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復制和推廣上海自貿區可復制改革試點經驗。創新通關模式,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全面推進“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通關。加強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化合作,推進跨境監管程序協調,推動檢驗檢疫證書國際互聯網核查和“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工作。深化信用管理、分類管理和風險管理,探索實施“一口岸多通道”等模式,不斷擴大綠色通道、無紙化報檢、直通放行實施范圍。加快申報昆明鐵路口岸,爭取列入國家和省“十三五”口岸發展規劃。改革外商投資項目管理方式,進一步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將外商投資項目管理由全面核準改變為有限審核和普通備案相結合的管理方式。積極落實《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投資便利化戰略行動框架》等政策措施,加快推進大湄公河次區域、孟中印緬區域投資便利化進程。
(四)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
1.創新企業“走出去”方式。支持企業以工程總承包公私合營?M建設-經營-轉讓?M移交-經營-移交等形式到沿線國家參與鐵路、公路、港口、電信、電力、石化、倉儲、礦山等投資建設,帶動昆明設備、技術和服務“走出去”。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到周邊國家投資辦廠、并購境外企業。支持企業通過鏈條式轉移、集群式發展、園區化經營等方式“走出去”。
2.強化對“走出去”企業的服務。深化“走出去”管理體制改革,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完善人員出入境便利措施,加強對“走出去”企業相關法律法規、國外宗教及文化風俗習慣等信息咨詢服務,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有利條件。
(五)健全對外交流合作機制
1.建立健全政府間的常態化互訪和交流機制。利用國家層面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機制和云南省主導的滇印、滇緬合作、云南同越北、老北、泰北合作機制,積極推進昆明與周邊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開發、能源供應、旅游發展等方面的合作。以南亞東南亞為重點,在推進新締結一批國際友好城市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友好城市政府間的常態化互訪和交流機制,定期舉辦各種論壇、會議以及經貿、文化交流活動,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參與,不斷提升交流合作水平。
2.鼓勵支持民間合作交流活動。充分發揮民間機構和團體在對外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支持昆明地區的研究機構、智庫、協會、學會等按照國家規定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相關單位開展聯合研究、合作舉辦論壇等活動,擴大相互之間的學術往來和文化交流,進一步豐富民間交往內容,鞏固周邊國家民眾對中國友好的民意基礎。充分發揮華人華僑尤其是云南籍海外華人華僑在漢語推廣、文化交流、經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東盟華商會”平臺,不斷拓展華商到昆明投資規模。
四、強化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昆明市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組織領導機構,統籌全市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工作。市級各部門和各縣(市)區、開發(度假)園區要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抓緊研究,加強協調,密切配合,盡快分解細化具體目標任務,逐年實施,分步推進,著力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強化跟蹤督查,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
(二)加大政策支持
落實好中央和省支持“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各項政策,積極研究并爭取中央和省在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向昆明傾斜。充分利用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專項基金以及世行、亞行等金融組織項目資金,為交通、能源、信息等互聯互通重大項目提供融資支持。進一步完善支持昆明企業“走出去”的政策體系,加大信貸、外匯、財稅等支持力度,強化對外投資審批、信息咨詢等管理服務工作,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
(三)強化人才支撐
落實國家和省的人才發展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培養機制。依托昆明高等院校、職業教育和科研機構資源優勢,著力培養能夠深度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外向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把昆明建設成為推動省、市“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高地。繼續深化國內外人才交流合作,吸引高層次人才尤其是重點產業緊缺型人才到昆明發展,完善相關保障機制和優惠政策,鼓勵我市優秀人才積極參與沿線國家的重大項目建設。
(四)統籌組織實施
把握國家和省推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點,統籌推進全市“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爭取在互聯互通項目建設、重點產業發展等領域取得突破,在全省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以項目推動為抓手,優先開工、抓緊實施我市納入“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儲備庫的項目,落實完善項目滾動實施機制。充分發揮橋頭堡部際聯席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機制作用,利用好南博會、產權交易等對外開放平臺,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務實合作與人文交流活動。利用各類媒體開展深入廣泛的宣傳,宣傳昆明市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思路、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著力營造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良好氛圍。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