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
2025-08-02 13:06
321人看過
學校
城鄉
教師
通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通市政辦發【2017】13號)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為貫徹落實《吉林省人民
通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
(通市政辦發【2017】13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吉政辦發〔2017〕5號),推進我市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經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 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切實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強化政府保障,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依法治教,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通過科學統籌學校布局、學校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經費投入使用、教育公平促進、教育治理體系改革和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等,著力解決“城鎮擠、鄉村弱”的問題,不斷縮小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差距,為到2020年實現義務教育更高水平均衡發展和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為通化振興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優先發展,統籌推進。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堅持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在公共資源配置上對義務教育統籌規劃、優先支持、重點保障,堅持城鄉并重和軟硬件并重,科學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建設。
--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深化義務教育治理結構、教師管理和保障機制改革,構建與常住人口增長趨勢和空間布局相適應的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建設機制,逐步完善義務教育治理體系,提升義務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提高質量,促進公平。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抓住均衡發展和品質提升的關鍵環節,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縮小區域、城鄉、校際間教育差距,使城鄉學生共享高質量的義務教育。
--分類指導,科學推進。從實際出發,堅持因地制宜,科學選擇發展方式,合理規劃城鄉義務教育規模,重點加強農村及少數民族學校義務教育,改善辦學條件,保障農村學校教師按需要配置,引導學生合理流動。
(三)主要目標。加快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統一,教師編制標準統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和基本裝備配置標準統一,“兩免一補”政策實現城鄉全覆蓋。2018年前消除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2020年前,實現辦學標準化,推進更高水平的均衡發展,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到2020年,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基本消除,義務教育與城鎮化發展基本協調,“城鎮擠、鄉村弱”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額徹底消除,鄉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取得顯著進展,鄉村小學規模學校(含教學點)達到相應要求;城鄉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實現基本均衡,鄉村教師隊伍結構得到優化,待遇穩步提高,教育質量明顯提升;義務教育普及水平進一步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7%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科學規劃城鄉學校布局。各地政府要將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納入城鄉發展總體規劃,統籌規劃學校布局。結合本地城鎮化進程、新農村建設和人口規模等實際,按照中小學建設標準,遵循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原則,預留足夠的義務教育學校用地,并嚴格按規劃組織實施,不得隨意變更。實行教育用地聯審聯批制度,新建配套學校建設方案,相關部門應征得同級教育行政部門同意。各地政府要妥善解決因撤并學校造成的學生就學困難、資源浪費等問題,依法依規盤活閑置資源,并優先用于教育事業,發揮資源最大使用效益。〔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二)統籌推進城鄉學校標準化建設。各地政府要實施“交鑰匙”工程,統籌推進城鄉配套學校建設,與住宅建設首期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確保建設一所、達標一所。要逐縣(市、區)、逐校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臺賬,全面摸清底數,實行規范化管理,嚴格落實國家和省標準化學校建設標準,全面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快新建、改擴建學生宿舍和食堂,確保“一人一床位”,基本滿足學生住宿和就餐需求,完善浴室、廁所等配套設施建設,保障生活條件。以鄉(鎮)為重點提高寄宿制學校管理服務水平,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提供工勤和教學輔助服務。配備必要的教職員工,加強和改進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衛生保健、后勤服務和安全保衛等工作。〔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局、市城建局、市財政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三)加快實施消除大班額計劃。各地政府要制定消除大班額專項規劃,加快解決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學位供給矛盾,逐步實現標準班額。到2018年年底,消除小學56人及以上、初中61人及以上大班額現象。到2020年年底,力爭實現小學45人,初中50人的標準班額,消除超班額現象。實施“大學區”管理制度,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按學區免試就近入學制度,繼續堅持優質高中招生分配指標生合理分配到區域初中制度,合理引導和分流學生。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消除大班額工作臺賬,實行銷號管理,防止產生新的大班額問題。〔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四)統籌城鄉師資配置。嚴格執行國家和省標準,進一步加強城鄉教師編制管理。按照生師比、班師比、教學量相結合的方式,合理核定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實行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統籌配置機制和跨區域調整機制,進行動態管理。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教職工編制總量內,按照班額、生源等情況,充分考慮鄉村小規模學校、村小學、教學點、寄宿制學校和城鎮學校的實際需要以及民族學校教育教學的特殊性,統籌分配、動態調整各學校教職工編制和崗位數量,并向同級機構編制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財政部門備案,盤活編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按照國家和省統一要求,確定縣域統一的義務教育學校崗位結構比例,科學合理設置中小學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實行總量控制、按需設定、動態管理,完善職稱評聘政策,推動縣域內同學段學校崗位結構合理并向鄉村適當傾斜,吸引優秀教師向農村流動。全面推進教師“縣聘校用”改革,按照教師職業特點和崗位要求,完善教師招聘機制,統籌調配編內教師資源,著力解決鄉村教師結構性缺員特別是體音美教師嚴重短缺和城鎮師資補充不足問題。嚴禁在有合格教師來源的情況下“有編不補”、長期聘用編外教師;嚴禁擠占、挪用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和各種形式“吃空餉”。積極鼓勵和引導鄉村志愿支教活動。〔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市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五)改革鄉村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實行鄉村教師收入分配傾斜政策,落實并完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邊遠艱苦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按照越往基層、越往艱苦地區補助水平越高的原則,使鄉村教師實際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職級縣鎮教師工資收入水平。各地根據當地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實施辦法進行調控,確保縣域內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落實鄉村教師職稱評聘傾斜政策,對在鄉村學校任教3年以上、表現優秀并符合條件的教師,職稱評定時同等條件下優先對待。城鎮中小學教師有1年以上在薄弱學校或農村學校任教經歷的,同等條件下職稱評聘優先;在鄉鎮及以下中小學或特殊教育學校連續工作滿25年的,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參評正高級教師,滿20年的同等條件下優秀推薦參評高級教師。對在村小學和教學點工作滿10年并繼續在村小學的教學點工作的優秀教師給予獎勵。〔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市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六)全面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和計劃,保證鄉村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依托“大學區”管理、學校聯盟、城鄉學校對口幫扶等方式,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縮小城鄉學校差距。實施優質高中招生分配指標生比例向鄉村初中傾斜政策,加快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加強鄉村少年宮建設與管理,為鄉村學生開展實踐體驗創造條件。結合鄉村實際,開發、實施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整合,增強課程的基礎性、地域性和吸引力。推進城鄉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制度化、規范化,城鎮學校和優質學校教師每學年到鄉村學校交流輪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骨干教師不低于交流輪崗總數的20%。落實“農村學校校長助力工程”,組織開展“送培到縣”等活動。認真組織落實“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強化鄉村教師培訓,實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制度。每年根據學校需求,面向高校畢業生公開招聘“特崗教師”到鄉鎮及以下農村學校服務,優先滿足村小、教學點和緊缺薄弱學科教師需求。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全面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水平。〔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市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七)逐步完善教育治理體系。深化教育治理結構改革,積極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健全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督導評估機制,完善督導評估體系,切實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全面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力爭到2020年所有學校實現管理標準化。落實“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完善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機制和管理辦法,實行鄉(鎮)中心學校與村小及教學點一體化辦學,加強中心學校對村小學、教學點的指導和管理,實行一體化考核評價。充分發揮學校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落實校長負責制,全面推進學校章程建設,完善學校“三重一大”事項決策機制,逐步形成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完善和發揮家長委員會作用,全面推動社區參與學校治理,建立家長、社區參與的第三方評價機制,促進學校教育品質全面提升。各地要制定績效工資實施辦法,績效工作分配要充分體現中小學工作特點,向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和班主任教師傾斜。健全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建立健全校長和班主任工作激勵機制,將績效考核結果作為績效工資分配的主要依據,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導向作用。創新校外教育方式,構建校內外教育相互銜接的育人機制。探索建立學生意外傷害援助機制和涉校涉生矛盾糾紛調解仲裁機制,維護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和師生合法權益,推動平安校園建設。〔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公安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八)改革控掇保學機制。建立政府、學校、家庭、部門聯保聯控工作機制,落實控輟保學責任制。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加強中小學生學籍規范管理,依托全國中小學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實行“籍隨人走,人籍相符”,對學生異動情況及時登記造冊,詳細核實和記錄相關信息,實行動態監控,特別是要加強對鄉村學校學生的監控。堅持和完善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救助和資助制度,不讓1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各地要加大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社會救助和教育資助力度,以“建檔立卡”家庭、低保家庭學生和享受特困人員待遇的學生為優先救助和資助對象。通過保障就近入學、建設鄉鎮寄宿制學校、增設公共交通線路、提供校車服務等方式,確保鄉村適齡兒童不因上學不便而輟學。〔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城建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九)完善隨遷子女就學機制。各地要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圍。貫徹落實“兩為主”政策,完善隨遷子女就學機制,保障隨遷子女平等就學,接受義務教育后學生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落實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轉學政策,依法保障隨遷子女與當地學生享受同城同待遇。利用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實現“兩免一補”資金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十)強化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落實縣、鄉政府屬地責任,建立家庭、政府、學校各盡其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體系,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中小學校每學期要組織人員進行摸排,建立和更新留守兒童檔案,實施全程動態管理。建立包保聯系制度,包保人員要定期加強與家長、受委托監護人的溝通與聯系,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困難。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公安機關指導和協助中小學校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強化校園安全主體責任,健全完善警校對接聯動機制。做好法治宣傳和安全教育,幫助兒童增強防范不法侵害的意識、掌握預防意外傷害的安全常識。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鼓勵適齡兒童隨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學。發揮鄉(鎮)政府和村(居)委會作用,建立村(居)委會班子成員與重點對象包保責任制,全面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督促外出務工家長履行監護責任。因經濟困難、有乘校車需求的留守兒童,屬地政府應實行減免,確保校車服務全覆蓋。〔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黨的領導。各地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高度重視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黨建工作,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教育部門具體負責、有關方面齊抓共管的學校黨建工作領導體制。強化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著力加強中小學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育人環境。嚴格黨組織生活,加強黨內政治生活文化建設,提高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著力創新模式搭建工作平臺,充分發揮黨員教師先鋒模范作用。〔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
(二)明確落實責任。各地政府要把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作為貫徹國家、省、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一項緊迫任務,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精心制定實施方案,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明確目標任務和責任單位。市政府把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作為各地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逐步完善考核機制。建立由政府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的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工作機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機構編制、教育、發展改革、財政、城建、國土資源等部門要按職責分工落實相關工作,加強聯動,共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三)加強督導檢查。各地要切實貫徹落實《教育督導條例》,實施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建立社會依法參與和監督的教育治理新體系。依法明確教育督導機構性質,依法完善教育督導機構職能,依法建立教育督導監督機制。各地政府要把義務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對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并依法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報告義務教育工作情況。全面推進和完善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督導評估制度,制定督導評估標準,規范督導評估規程。強化過程性督導評估,對中期工作目標達成和主要措施落實情況專項督導檢查。重視督導評估結果運用,完善督導結果發布制度,健全公示、獎懲、限期整改和復查制度。完善問責機制,對因工作落實不到位的進行約談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追究責任,對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部門和有關責任人要嚴肅問責。〔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四)營造良好氛圍。各地要加大對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脫貧攻堅、戶籍制度改革、居住證制度、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等工作的綜合宣傳和政策解讀力度,進一步凝聚人心,統一認識,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義務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圍。依法推進學校信息公開,有效發揮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的積極作用。認真總結成功做法和典型經驗,并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深入宣傳和推廣。〔責任單位:各縣(市、區)政府、市教育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
通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4月14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