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龍巖市委、龍巖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品牌帶動的實施意見
2025-09-11 17:16
275人看過
品牌
企業
客家
中共龍巖市委、龍巖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品牌帶動的實施意見(巖委發〔2008〕7號)各縣(市、區)委、人民政府,市直各部、委、辦、局,各人民團體,中央、省屬駐巖單位,市屬企事業單位:為
中共龍巖市委、龍巖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品牌帶動的實施意見
(巖委發〔2008〕7號)
各縣(市、區)委、人民政府,市直各部、委、辦、局,各人民團體,中央、省屬駐巖單位,市屬企事業單位:
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品牌帶動的若干意見》精神,加快推進龍巖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西重要增長極建設,促進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在“兩個先行區”建設中求先行,在海西縱深推進中當前鋒,特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第八次黨代會、省委八屆三次全會和市委三屆四次全會的部署,圍繞“四謀發展”實踐主題,把握“四個重在”實踐要領,落實“四個關鍵”實踐要求,朝著“四求先行”實踐方向,大力推進品牌帶動,培育、發展和保護各類品牌,構建地區性、全國性和國際性品牌層級遞進、特色明顯、充滿活力的品牌體系,充分發揮品牌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推動科學發展、持續發展、先行發展,提升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增創競爭新優勢,為全面建設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目標任務
(一)做強經濟領域品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1、工業品牌:著力培育壯大在海西甚至全國有影響力的產品、企業、產業品牌。引導和鼓勵企業爭創品牌,夯實品牌創建基礎,著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持續創新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優勢的產品品牌,引導龍工裝載機、龍凈除塵器等國家級品牌爭創中國世界名牌,提升拓展七匹狼卷煙、佳麗斯床上用品、喜鵲毛巾、三德水泥、森寶鮮凍肉雞等產品為全國知名品牌,培育發展龍馬專用車、衛東環保、暢豐車橋、金鑫鎢制品、標志食品等產品為省內知名品牌并爭創國家級品牌,力爭到2010年擁有中國名牌產品6個、中國馳名商標13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5個、省名牌產品85個、省著名商標90件、市知名商標200件,龍工裝載機2011年創中國世界名牌產品。深入實施“百家千戶”培育工程,推動品牌企業不斷做大做強,擴大產值超億元和超十億元企業陣容,培育“百億”企業,形成一批領軍企業,力爭到2010年,產值超億元企業165家,超十億元企業12家,龍煙、龍工、紫礦2011年左右培育為“百億”企業,成為海西的領軍企業、全國行業的重要企業。發揮品牌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建設大項目,延伸產業鏈,加強協作配套,促進產業聚集,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把行業內主導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全國金銅礦業重要開發生產基地、環保設備研發生產基地、卷煙生產基地和“海西”重要工程機械制造基地、建材生產基地、能源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生產基地,爭創新羅“中國鑄造之鄉”、硬質合金產業園,打造連城、新羅光伏產業園,長汀稀土產業基地和上杭“海西銅都”等產業品牌。
2、農業品牌:著力培育農產品品牌、“大陸阿里山”品牌和新農村建設品牌。充分發揮我市“名特優”農產品的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精心組織實施“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加快農業新產品開發,推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的農產品加工項目,培育咸酥花生、連城地瓜干、遠山農業、漳平水仙茶、武平綠茶、永福杜鵑、永福高山茶等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生產的規?;?、標準化,培育優勢農業產業基地,鼓勵申報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力爭到2010年擁有中國名牌農產品2個、省名牌農產品16個、省品牌農業企業金獎2家、國家級農業標準示范區5-7個、省級農業標準示范區3-5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5件。依托漳平永福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培育、運作“大陸阿里山”品牌,創新創業園管理體制機制,營造園區良好投資環境,加快桂月公路、臺緣山莊、“三農”服務中心、職工文化交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閩臺緣高山茶產銷合作社發展,爭取承辦2010年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建成全國最大的臺灣高山烏龍茶知名產區,科學規劃和開發園區觀光旅游資源,將園區打造成全國農業觀光旅游示范點,力爭通過3-5年努力,把“大陸阿里山”品牌打造成全國性特色品牌,創業園在兩岸農業合作交流、現代農業示范、高山烏龍茶產業發展走在全國臺灣農民創業園前列。推廣“洋畬經驗”,重點抓好上杭古田、漳平永福2個新農村建設綜合推進實驗區和10個市級新農村示范村,形成一批生態帶動型、工業主導型、商貿物流型等類型多樣、充滿活力的特色村鎮,力爭通過3-5年努力,把2個實驗區打造成全省新農村建設綜合推進示范區,同時爭取整村推進農田基本建設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培育海西有影響力的新農村建設品牌。
3、服務業品牌:著力引導服務業樹立品牌經營理念,創新服務產品,努力打造一批區域性服務業品牌。
--商貿物流品牌:著力培育區域性大型流通企業、現代物流業品牌。提升現代流通發展水平,培育米蘭春天、新華都輝業、龍巖國際商貿中心、龍巖大百貨商場等一批競爭力強的大型流通企業,力爭到2010年創建省流通龍頭企業2-3家,實施“振興老字號”工程,力爭到2010年擁有中華老字號1-2個、福建老字號3-4個;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依托龍巖交通樞紐優勢,規劃建設一批集散、輻射力強的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培育發展龍巖郵政物流、龍巖象嶼物流、閩西農資物流、閩西農產品物流、閩西交易城物流、福建龍門物流等一批知名物流品牌,把龍巖打造成閩粵贛邊區域物流商貿中心。
--金融服務品牌:著力做強做優金融業,提升金融保障水平。引導金融業積極拓展業務,借鑒國內外金融品牌企業的先進管理和服務方式,創新和提升本地金融品牌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金融服務機構,爭取我市進入全國第三批村鎮銀行試點范圍,在相關縣市開展組建村鎮銀行試點工作,推動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設立村鎮銀行;推動促成民生銀行、福州商業銀行等商業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鼓勵和推進信托業、典當行等地方性金融業發展;鼓勵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支持上杭組建農村商業銀行;支持紫金礦業集團等符合條件的企業組建財務公司。出臺扶持擔保機構發展的政策,鼓勵現有擔保機構壯大擔保基金規模,支持行業商會、協會成立行業性、互助式擔保公司,新羅、武平等縣(市、區)成立小額貸款擔保公司,力爭到2011年培育3家基金超億元的擔保機構。
--旅游品牌:著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的“客家、紅色、生態”旅游精品品牌。完善旅游產業扶持政策,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和重點景區精品化建設,創新旅游經營管理模式,推動旅游資源整合,強化龍臺旅游合作,做大做強福建(永定)土樓“世界文化遺產”品牌,推進梅花山環線旅游、梁野山、龍湖、云頂茶園旅游開發、新泉溫泉度假村等項目建設,推進冠豸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和國家地質公園,古田會址旅游區和冠豸山風景區提升為國家5A級旅游區,長汀紅色旅游景區和培田古民居景區創國家4A級旅游區,龍巖市創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連城創中國旅游強縣,武平建設中國生態旅游大縣,上杭、永定創優秀旅游縣,提升知名度、美譽度,打響以永定土樓、客家祖地為代表的“客家之旅”,以古田會議舊址群、長汀紅色旅游為代表的“紅色之旅”,以冠豸山、梅花山、龍湖、梁野山、九鵬溪、云頂茶園為代表的“生態之旅”,把我市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4、外經貿品牌:著力培育出口名牌、聚集效應強的產業園區和建設對臺經貿合作重要基地。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變,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檔次,爭創國家、省出口名牌,力爭到2010年,實現中國出口名牌產品1個以上,省出口名牌產品3個以上,10%以上的出口企業擁有自主出口品牌,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超25%。打造提升“11.18”中國龍巖投資項目洽談會為海西有重要影響力的會展品牌;完善園區管理體制,突出園區產業特色,承接產業轉移,引進聚集力強的品牌企業和重大項目,促進工業園區向產業園區轉變,做大做強8個省級工業園區和15個鄉鎮工業集中區,打造一批在海西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特色園區,并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確認龍巖為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積極開展對臺招商,著力對接機械、紡織、電子、旅游、農業及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力促永定國產實業水泥二期項目建成投產,推動上杭楓竹灣體育休閑公園、新羅龍臺新農村休閑生態農業園等項目落地生成,支持連城(廟前)、永定德泓光電科技園等臺商工業園建設,成為臺商投資的聚集地,形成對臺經貿合作重要基地。
5、城市建設品牌:著力建設閩粵贛邊區域中心城市和國家級城市品牌??茖W規劃交通基礎設施布局,持續推進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確保2009年建成龍廈鐵路并開工建設贛龍鐵路復線,2012年基本建成高速公路主骨架,實現縣縣通高速,構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形成中心城市與廈門、縣(市、區)的一小時經濟圈。做好中心城市總規修編,加快南移西擴北拓,著力推進中心城區商務寫字樓、物流商貿、人居三大板塊建設,形成功能效應較集中的商務中心、大商業大流通的區域性現代流通中心和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人居板塊。實施中心城市“綠亮美”工程,推進城市綠化、城市亮化、基礎設施建設、市容市貌整治,啟動新一輪龍津河污染整治工程,清理整治一重山范圍內的污染企業,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國家級品牌。保持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地市品牌。培育一級建筑企業、特級建筑企業,爭創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優質工程,打造建筑業品牌。發揮中心城市輻射作用,帶動縣域城市、小城鎮發展,新羅區爭創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上杭縣建設次中心城市,長汀縣建設海西西部名城、提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品牌,武平縣建設閩粵贛邊中心縣域城市,連城縣建設旅游度假城市,永定縣建設“土樓之都、客家故里”,漳平市建設生態工貿城市,構建特色鮮明、聚集力強,適宜創業、創新、居住的城市體系。
(二)創建社會領域品牌,提升社會發展水平
1、科技品牌:著力爭創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實施重大技術專項。制訂龍巖市創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總體規劃,積極創造條件,力爭2009年龍巖得到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授牌,成為構建區域經濟社會統籌協調發展的示范基地。建成市科技創業園,建設一批國家、省級企業技術(工程)中心、檢測中心、重點實驗室,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力爭到2010年按新辦法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以上。加快建設面向重點產業的10個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組織實施節能減排、環保裝備產業發展關鍵技術、銅產業關鍵技術、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突破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
2、文化品牌:著力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客家文化品牌和閩西紅土地千里文明長廊。充分發揮閩西紅色資源優勢,突出打響以“古田會議”為核心的閩西紅色文化品牌,擴大影響力。舉辦紀念古田會議召開80周年活動;實施古田會議舊址群維修改造工程,整合以古田會議舊址群為中心的紅色資源;鼓勵和支持紅色文化精品創作,爭取與中央電視臺聯合拍攝《古田會議》文獻專題片,舉辦以古田會議為創作主題的“紅土地?藍海洋”筆會;組織編寫古田干部教育基地培訓系列教材,建設“紅色古田”干部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加強對客家文化的系統研究、保護和開發,突出對臺客家文化交流,開展“海峽客家”系列活動,打造以擴大對臺客家文化交流為核心的客家文化品牌。策劃一批“海峽客家”入島文化節目,推進“客家語頻道”和“客家語之聲”頻率申報、《客海往事》拍攝、客家族譜入島布展、客家文化節目赴臺巡演、與臺灣客家社團聯辦《環球客家》雜志等工作,做大做強中華客家網;統籌舉辦客家土樓文化節、海峽客家文化論壇、首屆客家歌曲大賽、首屆海峽兩岸客家風情攝影交流展以及其它具有縣(市、區)特色的“海峽客家”文化活動;建設“福建土樓”博物館、客家祖地館、客家族譜新館、武平文博園、海峽客家論壇中心、永定博物館等一批客家文化場館;積極申報國家級“閩粵贛邊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加強客家文化遺產保護。提升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沿途“綠亮美”水平,強化沿途廣大鄉鎮(村)、旅游風景區、窗口單位文明創建工作,爭創全國、全省文明城市(縣城、村鎮),打造“閩西紅土地千里文明長廊”品牌。
3、教育品牌:著力打造“紅土書香”教育品牌。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成人教育等領域培植一批起示范帶動作用的窗口學校、重點專業,造就一批在市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名師、名校長,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和社會公平,制定中心城區和各縣(市)城區基礎教育發展規劃,推進中心城區和縣(市)城區中小學校擴容建設工作;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宿舍建設工程,使寄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總結新羅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困難家庭學生救助辦法,完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政策,大力實施收費、招生、考試“陽光工程”。
4、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品牌:著力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及增強社會保障能力為重點的服務體系。加強中心城市醫療機構建設,推進市第一醫院新院、第二醫院分院、人民醫院擴建、市婦幼保健院等一批項目建設,扶持建設一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鄉鎮衛生院公益性運行機制,實施新一輪“百院建設、千人培訓”計劃,力爭到2010年完成鄉鎮衛生院舊房改造。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制度,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群眾受益面,確保參合農民利益。培育一批在省內外有聲譽的重點綜合醫院、專科醫院、臨床醫學中心,創建一批以龍巖“120”急救中心為代表的全國醫療衛生文明窗口單位。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健全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體系,推廣農民大病統籌醫療保險、職工醫療互助保險,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繼續推動勞務派遣,組織實施勞動力轉移就業工程,推動創業帶就業,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及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5、體育品牌:著力創建競技體育強市。圍繞“國家奧運爭光計劃”,規劃制定競技體育發展戰略。圍繞建設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整合現有體育資源,創辦龍巖市體育運動學校,完善市縣兩級體育人才培訓基地。重點發展舉重、羽毛球、體操、水上運動、武術、射擊等優勢項目,推進田徑、游泳等其他項目的發展,鼓勵各縣(市、區)發展地方特色項目。完善運動員選材、培養、輸送和教練員引進、使用、考評等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練員、運動員積極性,持續向省、國家培養輸送更多高水平體育人才,爭取在國際、國內大型體育比賽中摘取更多金牌。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加強群眾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實現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體育消費需求,增強人民體質。
6、生態龍巖品牌:著力打造海西生態示范區。加快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為核心的生態型經濟樞紐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全面落實節能減排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推進冶金、煤炭、建材、電力、化工等行業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一批省級以上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示范企業;推行清潔生產和ISO14000認證,推進無公害生態養殖,新羅爭創海西生態養殖示范區,著力培育生態效益型產業。加強現有污染源綜合治理,重點推進水、大氣污染治理,嚴控出現新的污染源。確保耕地占補平衡,保護森林資源,推進生態公益林、濕地和防護林體系保護和建設,力爭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走在全省前列,促進生態良性循環。
(三)打造工作服務品牌,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效能
1、公共服務品牌:著力打造海西有影響的政務品牌。增強政府部門的品牌意識,打造績效型、透明型、服務型政府,為推進品牌帶動提供服務保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創新審批方式,繼續深化部門內部相對集中行政審批職能改革,建立市、縣、鄉聯動的行政審批網絡,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探索建立行政服務中心綜合管理服務標準體系,創建“人民滿意”行政服務中心。建立健全重大決策專家咨詢論證、公開聽證、社情民意反饋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決策制度,建立“網上信訪”市長信箱,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建立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加強政府公開信息發布,推進政務公開。深化績效評估,加強效能監察,限定工作辦結日制度與行政問責制相結合,強化對行政落實不力、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的責任追究。創新項目工作推進機制,整合項目開發力量,建立重大項目會商和市領導掛鉤制度,試行重點項目建設管理問責制。打造以推進電子政務為重點的“數字龍巖”信息化服務品牌,爭取2009年辦公自動化的實現程度和應用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深化平安創建活動,強化綜治基層基礎,力爭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持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平安建設進入全省先進行列。深化“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打造“客家民俗生育文化和紅色生育文化”品牌。
2、黨建服務品牌:著力打造“紅土先鋒”黨建品牌和“紅土清風”反腐倡廉工作品牌。完善“組織工作創新獎”評選工作,開展爭創“紅土先鋒”系列活動,深化雙爭雙創、聯創共建,鼓勵黨員干部到基層、到信訪等困難多的部門掛職鍛煉,在打造學習型組織、創新工作機制、先行先試求突破、有效履職促發展和塑造人民滿意機關中當先鋒,推進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爭創全省黨建工作先進,樹立一批黨建先進典型,培養一批帶領型、致富型、創新型、科技型黨員干部和能人。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反腐倡廉方針,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和省委《實施辦法》,打造懲防體系建設中的系統防范與綜合治理、以領導干部為重點的預防腐敗、紅土地廉政文化建設、規范招投標、機關效能建設等反腐倡廉工作品牌,加大紀檢監察派駐機構統一管理力度,實行分片巡視制度,提升“紅土清風”品牌內涵,建成具有龍巖特色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基本框架。以黨建帶群團建設,提升打造系列“共青號”品牌,開展“千村婦代會爭先創優”活動,辦好職工自主創新服務中心,爭創全國一流的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發揮商會作用,打造“商會經濟”品牌。
三、工作要求
(一)著力培育。各級各部門要把握品牌發展的內在規律,立足區域特色,充分發揮區位、生態、歷史、文化等優勢,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各領域的發展特點,科學謀劃,選準突破口,形成不同領域品牌帶動工作相得益彰、整體推進的新格局。樹立“質量為本、以質取勝”觀念,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夯實計量、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實施技術標準化戰略,追求卓越績效管理,為各行各業品牌培育生成提供質量支撐。按照“儲備一批、生成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建立國際、國家、省、市四級品牌梯隊,分類制定品牌培育計劃,切實做好指導、協調、服務工作,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有計劃、分梯次培育,推進品牌不斷涌現生成。
(二)著力提升。堅持創新驅動,把創新取向貫穿到品牌運作各個環節,大力推進理念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用好用足國家、省、市鼓勵技術創新政策,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品牌企業和單位聚集,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實施品牌企業和單位原地或異地技改,加快以品牌為紐帶的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步伐,支持品牌企業開展資本經營,通過多種途徑做大做強。深化品牌內涵,充分挖掘品牌內在價值特性,突出品牌的個性特征、特色服務和鮮明標志,提煉行業精神、企業精神、單位精神,不斷提升品牌文化內涵和附加值,提高品牌的社會美譽度、公眾認可度。鼓勵品牌企業和單位積極參與更高級別品牌評選,支持市級以上品牌單位和先進個人爭創全國、省級文明單位、先進集體、勞動模范、道德模范、先進工作者等榮譽,使市級品牌提升為海西品牌、海西品牌提升為全國品牌、全國品牌提升為國際品牌。
(三)著力帶動。發揮各行各業品牌的示范作用,樹立先進參照系,促進各級各部門進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試、爭先創優,帶動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在構建產業、基礎設施、城市“三大體系”,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改革開放與對臺交流合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有新作為,取得新成效。利用品牌企業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優勢,引導中小企業為大企業配套,并向“高、精、尖、特、專”方向發展,引導市內外品牌企業進入我市鼓勵發展的行業,進一步改造提升“10+3”產業,提高產業化組織程度;發展現代服務業品牌,有效拉動、擴大和引導消費需求,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推進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加強對產業聚集的引導和支持,促進品牌聚集式發展,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特色產業基地形成、發展、壯大,形成企業、單位品牌與區域品牌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提高對國內外技術、資本等資源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通過品牌帶動,提升產業素質,培育發展“10+3”產業,做大做強六大“百億”產業,增強區域競爭力。
(四)著力保護。進一步完善“打假保名優”執法聯動機制,建設12315消費維權站點,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產品質量監管網絡,依法查處、取締和關閉技術工藝落后、質量低下的產品和企業,嚴厲打擊無證經營、摻雜使假、以假充真、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行為,有效遏制企業的商標、域名被惡意搶注等現象,查處虛假廣告,反對不正當競爭行為。指導企業及時申請國內外商標注冊,推進產業區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指導相關主體加強對地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商標境內外注冊,鼓勵企業成立商標、商號和名牌保護自律組織,推廣采用高技術含量的防偽技術。形成企業自我保護、政府依法保護和司法維權保護三位一體、相互結合的品牌保護體系,維護各類品牌的合法權益。
四、保障措施
(一)廣泛宣傳發動。各級各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重視和加強品牌帶動工作,通過組織品牌法律宣傳、知識培訓、專家講座和經驗交流,在龍巖電視臺、閩西日報等主要媒體上開辟“品牌龍巖”專欄,在政府網站建立“品牌龍巖”網頁等多種形式,對品牌帶動進行廣泛宣傳動員,擴大品牌影響,營造全社會崇尚品牌、發展品牌、保護品牌的良好氛圍,形成市場導向、黨委政府推動、企業主動、社會聯動的品牌帶動工作新格局。
(二)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市品牌帶動領導小組,加強對品牌帶動工作的統籌指導。領導小組下設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工業、農業、商貿旅游、城市、社會、工作服務等6個專項品牌帶動協調小組,建立專項品牌帶動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專項協調小組牽頭部門、配合部門及其工作職責,形成職責明確、分工協作、運轉高效、合力推進的品牌帶動工作機制。
(三)建立考核制度。把名牌產品、馳(著)名商標等品牌創建工作納入年度縣(市、區)經濟社會目標管理考評內容,逐步建立健全品牌帶動考核體系,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在品牌帶動中的推動作用,促進品牌帶動工作的落實。
(四)完善服務機制。實施品牌企業和單位重點跟蹤協調服務制度,引導社會資源向品牌培育聚集,在土地、資金、電力等資源要素保障方面給予傾斜,及時協調解決品牌創建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加快推動公共信息、技術創新、金融服務等各類平臺建設,完善社會中介服務體系,鼓勵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為品牌創建企業和單位提供信息咨詢、認證咨詢、品牌推介、人才培訓、商標代理等服務,建立運作規范、功能完善的品牌服務體系。健全信用體系,完善信用制度,營造實施品牌帶動的良好社會信用環境。
(五)提供人才保障。鼓勵品牌企業和單位選送業務骨干到省內外高校培訓深造,支持條件成熟的重點企業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實習基地、畢業生實踐基地。依托龍巖學院、閩西職業技術學院、龍巖技師學院、龍巖華僑職業技術學院等載體,建設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制定重點產業緊缺急需人才引進指導目錄、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引進海外留學人才實施意見,創建“龍巖留學人員創業園”,吸引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到我市工作,優先解決戶籍、住房、社會保障、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相關問題。創新農村人才工作,建立“全市農村優秀人才超市”,不拘一格評審農村優秀鄉土人才。建立品牌帶動所需人才的業績考核制度,把品牌帶動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優秀人才選拔到關鍵崗位,重點培養,破格使用。
(六)強化政策支持
1、實行創品牌一次性獎勵制度。對首次獲得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200萬元;對首次獲得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出口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對首次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中華老字號、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30萬元;對首次獲得省級名牌產品、省著名商標、省質量獎、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首次獲得福建老字號、省出口名牌、省名牌農產品、有機食品標志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5萬元;對首次獲得綠色食品標志、市知名商標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3萬元。其它品牌創建獎勵政策可根據品牌帶動實施進展情況進行增設。
2、設立品牌培育宣傳維護專項工作經費。主要用于建立品牌公共服務平臺:一是整體推廣、宣傳品牌,在市內主要媒體上開辟“品牌龍巖”專欄,在政府網站建立“品牌龍巖”網頁,在國內外媒體、大型展會集中宣傳我市優質品牌等;二是開展品牌維護工作,協助品牌企業區外打假維權,邀請品牌專家來龍巖舉辦講座、交流、進行品牌診斷等;三是品牌帶動各專項協調小組工作經費。每年由各品牌帶動專項協調小組提出預算,經市品牌帶動領導小組批準、市財政審核后進行預算安排。
3、設立“龍巖市品牌建設貢獻獎”。每二年評選一次,以市委、市政府名義表彰在推動品牌帶動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充分發揮政府對品牌帶動工作的鼓勵和引導作用。具體評選辦法由市委組織部、宣傳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
4、加大獲牌企業后續支持力度。各級財政安排一定金額的預算資金,專項用于獲得省級以上品牌企業生產發展后續支持。企業新獲得省級及省級以上名牌、商標后的3年內,以獲牌前一年的計稅利潤為基數,按企業每年新增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30%,由當地受益財政給予資金補助。
5、支持品牌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由市科技局會同市經貿委、市農辦編制并定期發布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實現自主創新的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目錄,各級各部門扶持企業技術創新資金要優先安排品牌企業及列入目錄的產品和技術。財政、稅務部門采取措施,確保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所得稅稅前抵扣等相關稅收政策有效執行。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工程)中心、實驗室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20萬元,對新獲得市級企業技術(工程)中心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取得全國標準化專業委員會、分委會、工作組承擔單位資格的企事業單位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15萬元、10萬元,對擔任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省地方標準主要起草單位的企事業單位,每完成一項,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5萬元、3萬元、2萬元。
6、建立鼓勵采購品牌產品和自主創新產品制度。由市財政局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地產名優產品政府采購管理辦法》,在政府采購、財政資金建設的重點項目、獲得財政資金支持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項目等方面,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品牌企業,推動各級政府將政府采購資金向品牌企業傾斜。按照財政部關于印發《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首購和訂購管理辦法》規定,督促我市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首購和訂購政策的落實。同時,鼓勵品牌企業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對參加市政府認可的國內外重要采購會、展覽會、博覽會等活動的品牌企業給予一定數量的優惠展位,對新獲得省級及省級以上品牌的生產企業,在《閩西日報》、龍巖電視臺等市內新聞媒體開展廣告宣傳的,廣告費給予50%優惠。
7、支持品牌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推動金融機構優先支持品牌企業的信貸融資和出口信用保險,支持企業以馳(著)名商標專用權質押貸款,開展以品牌等無形資產為擔保的信貸服務。支持企業以馳(著)名商標專用權作為非貨幣出資,按不超過注冊資本70%的比例予以核準登記。優先扶持推薦品牌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支持有條件的品牌企業發行債券,吸引國內外企業向品牌企業注入資金,以合資合作等形式參股品牌企業。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展,優先為品牌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積極協助有條件的品牌企業申請國家、省各類政策性資金。
8、支持品牌企業和單位項目用地需求。對省級及省級以上品牌企業和單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全市產業布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城鄉建設規劃的用地需求,在各地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優先安排。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的省級及省級以上品牌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其繳交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實行先征后返,并免收土地管理費。
9、支持品牌聚集式發展。指導行業協會、商會和龍頭企業充分發揮作用,創建區域性的集體品牌,積極注冊集體商標,打造專業品牌基地。支持品牌企業設立企業集團,凡是母公司注冊資本2000萬元以上、控股公司3個以上、集團母子公司注冊資本達到4000萬元以上的馳(著)名商標企業,可申請設立企業集團,集團母公司是農業產業馳(著)名商標企業的,集團母公司注冊資本、母子公司注冊資本總和可進一步放寬到1500萬元和3000萬元。支持培育產業品牌的關鍵項目,對產業發展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重大技改項目、關鍵配套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億元人民幣或1000萬美元以上的新引進項目,以及為產業品牌培育提供公共服務的行業技術中心、產品檢測中心等重要平臺建設項目,可實行一事一議,研究具體的優惠政策。
10、鼓勵國內外品牌企業落戶龍巖。對在龍巖新設立總部或建立生產基地的世界500強、國內100強和中國、省名牌產品、馳(著)名商標企業等國內外品牌企業,按我市企業首次創品牌獎勵政策給予一次性獎勵。
本意見涉及的財政資金獎勵由市財政和同級財政各承擔50%,同一企業同一年度享受的財政補助總額以本級分成部分為限,若與之前市委、市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性質相似的,則扶持標準就高不就低。
各級各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根據本意見研究制訂本縣(市、區)、本部門推進品牌帶動的工作舉措并抓好落實,確保品牌帶動工作持續深入開展。
中 共 龍 巖 市 委
龍巖市人民政府
2008年10月8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