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成人自拍视频,青青青草视频在线,欧美二区不卡,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3

我的位置: 首頁 > 法律條文> 民商法類 >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低碳發展建設生態城市的實施意見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低碳發展建設生態城市的實施意見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低碳發展建設生態城市的實施意見(2012年9月19日)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根據《中共廣州市委、廣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低碳發展建設生態城市的實施意見
(2012年9月19日)
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根據《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的決定》,就推進低碳發展建設生態城市,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生態城市建設目標
1.堅持“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工作方針,進一步推進實施生態環保工程,以“低碳、生態、綠色”為理念,以“花城、綠城、水城”為戰略藍圖,以“節地、藍天、綠地、碧水、清潔、低碳”等六大主題計劃為推手,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動城市向生態化轉型,將廣州建設成為具有嶺南特色的“環境優良、生態安全的品質之都,低碳高效、循環再生的活力之都,自然融洽、健康文明的和諧之都”,實現自然、城市與人有機融合、互惠互生。到2015年,基本實現廣州生態城市建設的主要績效指標。(牽頭單位:市建委,配合單位:市各有關部門,各區、縣級市政府)
二、實施節地計劃,提高用地效率
2.劃定和控制基本生態線。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劃定法定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山、水、林、田等重要生態資源,嚴格控制線內建設。到2015年,確保全市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不少于1123.45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286.32平方公里。(牽頭單位: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配合單位:市建委、市農業局、市環保局、市林業和園林局、市法制辦,各區、縣級市政府)
3.促進土地綜合高效利用。協調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規合一”,統籌利用土地資源,優化用地結構;完善產業用地準入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全面實行土地開發利用動態監管,嚴厲查處建設用地閑置行為;推進低效建設用地的二次開發,遴選、策劃和實施若干個高品質的城市更新和“三舊”改造項目;編制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及地下空間重點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推動地下空間有效利用。至2015年,確保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740平方公里以內,單位建設用地產出率比2011年提高50%。(牽頭單位:市國土房管局,配合單位:市規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三舊”辦、市經貿委、市建委,各區、縣級市政府)
三、實施藍天計劃,改善空氣質量
4.擴大清潔能源使用區域范圍。大力增加本市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的供應量,制定實施全市火力發電燃煤消費量控制措施,加大力度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廣使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電等清潔能源,實現電力機組和工業鍋爐能源供應及消費的多元化。2014年底前,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等4個區的鍋爐、窯爐、大灶等禁止使用煤、重油,基本建成“無燃煤區”。2016年底前,完成全市所有工業開發區、產業園區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或集中供熱,白云區、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市等4個區(縣級市)的鍋爐、窯爐、大灶等禁止使用煤、重油,基本建成“無燃煤區”;黃埔區、南沙區、蘿崗區、增城市等4個區(縣級市)的鍋爐、窯爐、大灶原則上禁止使用煤、重油,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面積達到建成區面積80%以上。(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經貿委、市環保局、市質監局、市規劃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5.防治工業污染。繼續推進電力行業污染減排,深化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治理;實施工業鍋爐、窯爐清潔能源改造;強化對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推進全市1000家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工作;防治港口船舶交通廢物和廢氣污染,建設綠色港口。(牽頭單位:市環保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各區、縣級市政府,廣州海事局)
6.防治機動車排氣污染。力爭2015年前推廣使用國Ⅴ(粵Ⅴ)標準車用燃油,提前實施國Ⅴ機動車排放標準。全面實行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進一步擴大黃標車限行范圍,2015年底前全部淘汰2005年前注冊的營運黃標車。(牽頭單位:市環保局,配合單位:市經貿委、市交委、市質監局、市工商局、市物價局、市財政局、市公安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7.控制揚塵污染。強化建設工地、物料運輸、道路、裸地、碼頭、堆場、露天倉庫、露天焚燒等方面的揚塵監管,落實各類裸露泥地綠化和鋪裝責任,試行征收工地揚塵排污費。到2015年底,裸地綠化和鋪裝率達98%以上,城市中心區一、二級道路機掃率達90%以上。(牽頭單位:市環保局,配合單位:市建委、市城管委、廣州港務局、市交委、市林業和園林局、市公安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8.治理油煙和厭惡性廢氣排放。對全市餐飲企業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油煙凈化、在線監控、使用清潔能源等措施。對污水處理廠、垃圾壓縮與轉運站、垃圾填埋場、垃圾焚燒廠、殯儀館、禽畜養殖場、屠宰場、農貿市場等產生厭惡性廢氣的設施布局實施合理規劃和有效監管。強化農村露天焚燒監管,建立市、區(縣級市)、街(鎮)、村四級秸稈焚燒監管責任體系。至2015年,城鎮中心區、環境敏感區域中型以上餐飲服務單位100%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在線監控裝置,對全市餐飲企業推行餐飲業排污許可證。新建飲食服務業戶必須100%使用電能、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清潔能源。(牽頭單位:市環保局,配合單位:市規劃局、市工商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四、實施綠地計劃,建設花園城市
9.打造園林精品。打造一批既突出嶺南特色,又能夠集中展現花城風貌的園林精品。2012年規劃啟動16個嶺南花園建設,至2015年,在中心城區及南沙新區等新城區率先形成白云新城、麓湖等若干引領廣州綠色景觀亮點的園林精品片區。(牽頭單位:市林業和園林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建委、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市城投集團,各區、縣級市政府)
10.構建休閑綠化空間。以人為本,全方位建設社區公園、街頭綠地、街心花園,完善游園功能和配套設施,繼續推進綠道網建設,串聯城鄉綠色空間。至2015年,城區基本實現居住區500米以內見公園綠地,全市綠道總長度達到3000公里。(牽頭單位:市林業和園林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建委、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11.大力發展立體綠化。開展天臺、陽臺綠化美化試點,將立體綠化納入專項政策扶持范圍。鞏固天橋綠化成果,至2015年,重點實施珠江新城核心區二層步行系統及白云新城核心區天橋、立交橋綠化工程,對全市天橋綠化進行分期改造。(牽頭單位:市林業和園林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建委、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12.建設門戶景觀綠地。在城市進出口和高(快)速路沿線重要節點、城際交通干線交匯點、收費站等區域,建設富有廣州特色的城市門戶綠地景觀。至2015年,通過實施門戶景觀工程建設綠地100萬平方米。(牽頭單位:市林業和園林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建委、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市城投集團,各區、縣級市政府)
13.構筑生態景觀林帶。繼續推進森林進城、森林圍城,在連綿山體、主要江河沿岸、海岸、交通主干線兩側及高速公路主出入口,建設多色彩、多層次、連成片的生態景觀長廊。至2015年,重點打造機場高速、廣深高速、廣河高速等7條示范景觀帶,完成總長度331公里、面積32.3萬畝景觀林帶。(牽頭單位:市林業和園林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建委、市城投集團,各有關區、縣級市政府)
14.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實施“一路、一園、一林”綠化工程,實現每個村莊有一條特色林蔭路、一個村級小游園、一片鄉村風水林,注重水鄉地區自然水岸建設,保護農村生態田園,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至2015年共完成14個市級美麗鄉村綠化示范村建設,以點帶面,逐步在全市實現鄉村綠化美化。(牽頭單位:市林業和園林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建委、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各有關區、縣級市政府)
15.提升森林公園服務功能。打造森林旅游品牌,形成森林旅游精品示范,推動我市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業進一步發展。2012年開始,完善石門、流溪河、帽峰山等10個森林公園基礎及配套設施,推動番禺大夫山等縣級森林公園升級,改變廣州南部缺少省級以上森林公園的狀況。(牽頭單位:市林業和園林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建委、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各有關區、縣級市政府)
16.營造森林碳匯。全面提升林分質量、優化林相、發展森林碳匯,持續開展對現有256萬畝低質低效林和中幼林的改造和撫育,至2015年,完成總計10萬畝碳匯森林建設,消滅宜林荒山3.7萬畝,增加森林面積3.2萬畝,使我市森林碳密度實現平均每年每公頃增長2噸,在全國特大城市中保持前列。建立森林碳匯工作機構和人才隊伍,開展森林綠地碳匯檢測和計量工作。(牽頭單位:市林業和園林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經貿委、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17.保持生物多樣性。加強對陳禾洞自然保護區、從化溫泉自然保護區、水尾洞廣州唐魚自然保護區、花都桃花水母自然保護區等區域自然生態的保護,繼續完善廣州市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等工程建設。至2015年,全市森林自然度從0.5增長到0.65,綜合物種指數達到0.5以上,本地植物指數均達到0.7以上。(牽頭單位:市林業和園林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農業局,各有關區、縣級市政府)
五、實施碧水計劃,建設嶺南水城
18.強化水資源管理。嚴格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落實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2015年全市年淡水用水總量不高于71.5億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主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70%以上。提高過境客水資源的利用率,加大儲水力度,優化水資源配置工作。推進花都北江引水工程,配合做好珠三角西水東調工程。實施流溪河下游及珠江西航道和后航道、東江北干流劉屋洲泵站避咸池、欖核水道水庫、石角水廠九灣潭水庫、百花林水庫等應急備用水源工程。(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國土房管局、市環保局、市建委、市農業局、市規劃局、市統計局、市水投集團,各區、縣級市政府)
19.推進水安全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水系統,提高防洪排澇標準,到2015年,中心城區防洪(潮)標準達到200年一遇,縣城及重要堤圍達到50至100年一遇;城區及建制鎮排澇標準達20年一遇24小時暴雨不成災,農田及生態保護區排澇標準達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不成災;90%的中心城區雨水管(渠)系統排水標準不低于一年重現期。進一步加快飲水安全建設,實施農村改水工程,確保農村飲用水安全達標,解決農村供水普及到戶問題;建設城區六大管網片區連通工程,提高城區供水的安全保障度;加大自來水管網改造力度,理順小區自來水管網的管理,減少管網二次污染。進一步加強農村水安全建設,加大投入完成小水庫、小堤圍、小水閘、小泵站及受洪水威脅的小村落等“五小”水利整治工程,優先整治小水庫、小水閘。(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土房管局、市農業局、市規劃局、市水投集團,各區、縣級市政府)
20.加強水環境治理。加大截污力度,完善污水處理系統。推進截污管網建設,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28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18.5萬噸/日。對現有污水處理廠進行升級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2015年我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繼續實施淺層排水系統改造,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進雨污分流工程。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針對老城區內澇和溢流污染的突出問題,結合老城區地下管線密集的實際情況,試點建設深層隧道(地下深層排水系統),全面提升城市排水標準,由現有的1年一遇提高到5-10年一遇標準,并基本消除溢流污染和初雨污染,根本改善珠江和河涌水質。綜合治理河涌437條,打造濱水岸線和一批人工湖、人工沙灘。因地制宜,多途徑修復水系生態,加大力度推進珠江水系跨區域聯防聯治。針對廣州南北地區不同河流特點,探索采用多種生態修復技術,立足長期、逐步推進,使河流健康發展。(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土房管局、市環保局、市規劃局、市水投集團,各區、縣級市政府)
21.提升水務管理水平。完善涉水政策法規體系。根據《水法》、《防洪法》、《城鄉規劃法》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修訂、完善地方性法規,加快建立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水務法律法規體系。推進水務信息化建設,構筑防洪排澇網、供水網、生態網三網合一的智慧水網。(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法制辦、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22.挖掘水文化內涵。從市域“海、江、涌、湖、園、林、城”整體景觀格局和協調性出發,結合城鄉河流水系及濱水區域的防洪排澇、水質等方面的功能,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對歷史上留存的文化景點進行原地保護,通過深挖水文化元素,打造彰顯廣州水歷史和水文化的獨特水景觀。在整治水系及周邊游覽休閑景點過程中,結合嶺南水鄉的特點,打造多個各具特色的水公園。凸顯嶺南水鄉特點,推動嶺南水鄉文化特色與城市建設的有機融合。(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林業和園林局、市旅游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規劃局、市農業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六、實施清潔計劃,妥善處理固體廢棄物
23.推行城市固體廢棄物源頭管理。推行城市固體廢棄物源頭減量化和排放控制,建立城市固體廢棄物管理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立監控、舉報、獎勵機制,減少生產、運輸、銷售和消費各環節廢棄物產量,規范廢棄物排放行為。建立健全餐廚垃圾、過期食品和食品廢棄物、建筑廢棄物、污泥、園林綠化廢棄物、醫療垃圾、電子電氣廢棄物等危險廢物的源頭監管和處置利用體系。到2015年,萬元GDP固體廢棄物產量降至0.25噸。(牽頭單位:市城管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工商局、市環保局、市旅游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城管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24.完善城鄉垃圾分類處理體系。統籌城鄉垃圾分類處理,實現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實現城鄉垃圾處理服務一體化。至2015年,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率達到90%;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保持100%。(牽頭單位:市城管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環保局、市財政局、市物價局、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市經貿委、市工商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25.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信息系統,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建設和改造專業化分揀中心,推進主要廢舊商品回收利用。引導再生資源回收企業與生產性企業、社區形成可再生資源回收的對接,鼓勵回收企業提升分揀、加工技術水平,提高資源利用率。至2015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現代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5%以上;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率達到90%以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70%。(牽頭單位:市經貿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市環保局、市城管委、市供銷合作總社,各區、縣級市政府)
26.完善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加快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完善垃圾焚燒廠、垃圾衛生填埋場、廢棄物處置場、消納場、資源循環利用中心、垃圾中轉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15年,新建成投產垃圾焚燒發電廠5座,垃圾衛生填埋場1座,綜合處理廠3座,建成廣州市建筑廢棄物永久消納場1個,完成廣東生活環境無害化處置中心升級改造,建成廣州市廢棄物安全處置中心,蘿崗、番禺、南沙、花都、從化、增城等區(縣級市)建成污泥處理設施,蘿崗、海珠、荔灣、黃埔、天河、白云等區建成含垃圾集中分揀線的中轉站,各區(縣級市)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再生資源分揀中心。(牽頭單位:市城管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經貿委、市財政局、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市供銷合作總社、廣環投公司,各區、縣級市政府)
七、實施低碳計劃,保障綠色發展
27.加快產業體系低碳轉型。制定低碳發展規劃,扶持發展低碳基礎產業和生態友好型服務產業,聚焦新能源、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節能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完成公共領域照明LED改造,重點培育節能環保技術服務、生態工程咨詢、碳交易等低碳服務產業,加快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基地、廣州市節能和新能源(白云)產業基地、廣州科學城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廣州番禺節能科技園及花都光電子產業基地、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等低碳產業基地建設,力爭5年內打造千億級低碳基礎產業集群,壯大一批低碳產業龍頭企業。(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經貿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28.強化節能減碳。制定《千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方案》,強化節能減碳目標責任制,建立完善能源和碳排放管理體系,定期開展工業企業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產品淘汰和高耗能產品專項監察。加快淘汰建材、化工、造紙、印染、制革等行業的落后產能,加強投資項目審核管理,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對年節能量超過300噸標準煤的項目按400元/噸標準煤標準進行獎勵。力爭到2015年實現節能25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600萬噸的目標。(牽頭單位:市經貿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統計局)
29.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力爭到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消費量實現負增長。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廣太陽能熱水器,開發空氣(地)熱能、沼氣、垃圾等可再生能源,積極開發生物質能能源,力爭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比例達3%。開發高效清潔能源,重點支持一批兆瓦級發電項目列入金太陽示范工程。擴大天然氣在工業、交通、商業、服務業、公共機構領域的應用。大力推進分布式能源站建設。力爭到2015年建設天然氣高壓管網達200公里、城市中低壓管網達3000公里以上。(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經貿委、市建委、市交委、市城管委、廣州港務局)
30.積極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加快制定循環經濟行業和社會標準,力爭5年內創建10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20個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積極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開展“城市礦產”、再制造產業化和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試點,爭創國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單位和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區)。編制清潔生產實施方案和評價指標體系,2015年前,每年完成清潔生產審核企業100家以上。(牽頭單位:市經貿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交委、市城管委、市環保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31.鼓勵引導低碳消費。定期向每個居民家庭發放《低碳與生活》宣傳手冊,開展低碳電視公益宣傳活動,營造低碳消費文化氛圍。制定低碳消費優惠政策,對購買節能環保產品、積極實施廢棄物回收利用的居民,定量登記“低碳積分”,給予社會消費的優惠政策。制定廣州市銷售商品過度包裝控制標準規范,引導流通企業不采購、不銷售過度包裝商品,到2015年實現100%過度包裝商品下架。制定工業產品碳標識認證管理辦法,對領先者授予綠色商品標識,列入政府優先采購目錄。(牽頭單位:市經貿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城管委、市環保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物價局、市法制辦)
32.構建綠色建筑實施體系。建立一套符合嶺南地域特色的綠色建筑政策、規劃、標準技術體系,深化新建建筑節能管理,完善建筑能耗監管體系和綠色建筑管理與建設體系框架。實施建筑節能、綠色建筑技術創新、屋頂綠化示范工程,推進綠色建筑示范城區建設,組織開展農村綠色村鎮試點建設。大力推進新建綠色建筑建設、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模化應用等工作。融入嶺南地域特色,建設國際領先、示范華南、服務廣州的綠色建筑研究示范中心。至2015年,完成200棟以上重點建筑的能耗監測,完成新建綠色建筑500萬平方米以上,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20%以上。(牽頭單位:市建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土房管局、市規劃局、市林業和園林局)
33.發展低碳交通。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水上交通和水上運輸,盡快啟動地鐵環線建設,積極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對機動車及燃油實施國Ⅴ標準,在交通設施建設中采用低碳、綠色、環保材料。進一步完善步行、自行車、殘障車等慢行交通網絡系統,倡導綠色出行,在有條件區域鼓勵自行車出行。到2015年,使公共交通出行占機動化出行的比例力爭達到70%。(牽頭單位:市交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規劃局、市環保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廣州港務局)
34.建設低碳社區。編制廣州市低碳社區建設標準;建立低碳社區管理組織,包括政府組織機構與管理體系、民間組織機構參與機制;建立低碳社區資源和環境維護體系、環境監督與考核體系、低碳文化與行為規范體系、教育與培訓體系、社區建設行為規范、社區綠色消費行為規范、社區代謝物排放行為規范、社區文化建設和活動規范等。結合舊城改造開展試點建設,建立舊區低碳化改造技術與政策體系。結合“幸福社區”創建活動,至2015年,建成一批示范性低碳社區。(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經貿委、市民政局、市城管委、市環保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教育局)
35.建立碳交易平臺。出臺碳匯計量與認證審核政策,嚴格碳源、碳匯計量,規范和統一碳排放計量方法。成立碳排放權交易所,加快廣州聯合交易園的建設,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探索具有廣州特色的碳匯交易模式,加強碳交易體系建設,出臺碳交易平臺實施有關政策。力爭在2015年之前,建立區域性碳交易平臺,參與國內和國際碳排放交易規則的制定,使廣州成為華南地區碳交易的重要基地。(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經貿委、市金融辦、市統計局、市環保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林業和園林局、廣汽集團,海珠區政府)
36.建立完善溫室氣體統計、核算、考核體系。及時跟進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進程,依托當前經濟、產業、能源、森林、土地、環境、氣象、海洋等監測、統計和管理體系,建立符合廣州實際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核算和管理體系,并逐步建立區(縣級市)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考核體系。(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經貿委、市金融辦、市統計局、市林業和園林局、市環保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法制辦)
八、堅持先行先試,推進示范建設
37.建設市級生態示范區。重點建設海珠生態城,統籌謀劃江、湖、河、涌、村等元素,整合琶洲地區、萬畝果園、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生物島及相關水域,打造集會展商務、總部經濟、文化創意、都市濕地、園林景觀、宜居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先進國際生態城區,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生態城市示范區和建設花城、綠城、水城的樣板區。(牽頭單位:市建委、海珠區政府,配合單位:市各相關部門)
38.建設區級生態示范點。按照“一區一點,各具特色,以點帶面,有序推動”的原則,2013年在各區(縣級市)啟動特色各異、主題鮮明的區(縣級市)級生態示范點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成一批區級生態示范點。(牽頭單位:市建委,配合單位:各區、縣級市政府)
九、保障措施
39.加強組織領導。由廣州市環保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市生態建設工作的組織和協調,確保人員、責任和資金投入到位。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按規劃任務和要求,制訂相應的行動計劃。建立工作協調溝通機制,形成分級管理、部門協調、上下聯動、良性互動的推進機制。(牽頭單位:市建委,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環保局、市國土房管局、市規劃局、市水務局、市城管委、市林業和園林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40.制定政策法規。科學編制生態城市建設的各類專項規劃,開展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究與修訂。建立健全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和法規體系。深入研究、分別制定六大主題行動計劃配套政策文件,為建設生態城市提供政策法規保障。(牽頭單位:市規劃局、市法制辦,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司法局、市國土房管局、市建委、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城管委、市林業和園林局、市財政局)
41.加大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把生態城市建設資金納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和政府投資計劃,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生態城市建設,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籌資、市場運作、企業開發的運行機制。研究、探索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環境生態保護配套激勵政策。(牽頭單位:市建委、市財政局,各區、縣級市政府,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國土房管局、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規劃局、市城管委、市林業和園林局、市城投集團、市交投集團、市水投集團、市廣日集團)
42.推動科技創新。大力引進推廣國內外建設生態城市的先進科技成果,積極開發應用各類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建立低碳科技創新激勵機制,貫徹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研究推行其他資金獎勵政策,引導生產企業開發和應用節能低碳新材料和新技術,逐步形成低碳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經貿委、市國土房管局、市建委、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城管委、市林業和園林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國稅局、市地稅局,各區、縣級市政府)
43.深化區域合作。深化與珠三角各城市的區域協作,完善區域大氣和水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強化區域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決策工作的協調合作。(牽頭單位:市環保局、市水務局)
44.發動社會參與。擴大市民對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促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環境質量公報和企業環境行為公告等制度,及時發布生態環境狀況信息。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宣傳和教育,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牽頭單位:市環保局,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國土房管局、市建委、市規劃局、市水務局、市城管委、市林業和園林局、團市委)
45.實行績效考核。制定生態城市建設實績考核制度,把生態城市建設成效作為考核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之一,并把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之一,按責任分工逐項進行考核。(牽頭單位:市建委,配合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監察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國土房管局、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規劃局、市城管委、市林業和園林局)

評論

花箋碎

《南沙新區,是廣州跳出現有路徑依賴困境,打造一個新廣州的重要平臺》 支持南沙做深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建設“精明增長、精致城區、嶺南特色、田園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都市,打造大灣區國際航運、金融和科技創新功能承載區。推進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示范,引領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

8分鐘前

相關法律條文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村鎮建設步伐,推進城市化進程的若干意見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村鎮建設步伐,推進城市化進程的若干意見(2000年12月27日穗字〔2000〕17號)為加快我市現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設,確保2005年率先基本實現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科技創新工程的實施意見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科技創新工程的實施意見(2012年9月19日)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
洛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洛陽市中歐低碳生態城市綜合示范工作的實施意見 洛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洛陽市中歐低碳生態城市綜合示范工作的實施意見(洛政〔2015〕38號)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根據中歐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框架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建設的實施意見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建設的實施意見(2012年9月19日)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 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穗字〔2010〕19號2010年12月22日)為深化我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

我是律師

 

律所合作請聯系客服

服務時間 9:00-18:00

400-600-7222

詢律網公眾號

詢律網公眾號

案源信息早知道

詢律網APP

詢律網APP

快捷回復咨詢

友情鏈接(權重2+QQ:3425826150):

備案號:湘ICP備2021010099號-1 經營許可證編號:湘B2-20210501 投訴舉報:xunlv1688@163.com

Powered by 詢律網 Copyright © 長沙詢律網絡服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聯系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湘江財富中心FFC

版權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轉載網絡上的公開信息,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若內容存在侵權或錯誤,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在2個工作日將他刪除。
現在整個網絡流量生態,網站訪問占比極低,本站訪問量更是不值得一提,本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沒關閉只是基于情懷。
有一些不良律師或不要臉的企業,在不告知我們的情況下,非法采證,惡意起訴,我們將奉陪到底。再一次聲明,本站收到的所有侵權申訴均會在不超過兩個工作日處理,謝謝合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台县| 吉水县| 辽阳县| 延安市| 贵定县| 临西县| 易门县| 武乡县| 永善县| 南部县| 黄龙县| 加查县| 仲巴县| 余干县| 新邵县| 濉溪县| 磐安县| 英吉沙县| 肃南| 咸阳市| 锡林郭勒盟| 尼玛县| 黄骅市| 梁平县| 陵川县| 蓬溪县| 和龙市| 西吉县| 开封市| 南安市| 东港市| 桐庐县| 梧州市| 东兰县| 贵德县| 手游| 金沙县| 临潭县| 寿阳县| 聂荣县| 会同县|